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0篇
  免费   32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耳鼻咽喉   131篇
儿科学   1082篇
妇产科学   84篇
基础医学   33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18篇
内科学   118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62篇
外科学   1892篇
综合类   513篇
预防医学   14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00篇
  1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182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53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29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非切除性辅助治疗方式。方法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22例(A组),其中12例放置金属内支架。胆-肠吻合术29例(B组)。两组对胆管炎、引流管相关问题、黄疸、住院时间、是否用抗生素、止痛药六个参数进行评价,对1个月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A组4例PTCD黄疸消退不明显或黄疸复发,B组仅3例黄痘消退不满意。A、B两组生存质量评估显示与引流管相关问题尤为明显(40.8%),其中PTCD5例,出现引流管滑移或阻塞,12例金属内支架一次性置入成功。结论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是辅助治疗非切除性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其生存质量高于PTCD。  相似文献   
92.
胆道闭锁患儿血清sICAM-1与IL-1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白细胞介素 18(IL 18)在胆道闭锁(B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胆道闭锁患儿 2 1例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2个月~ 12岁 ,所有患儿诊断均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正常对照 12例为健康体检儿童 ,年龄 1个月~ 10岁。采用ELISA法动态测定胆道闭锁患儿手术前、后血清sICAM 1、IL 18水平。结果 胆道闭锁患儿血清sICAM 1、IL 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两者呈正相关。Kasai手术后两者水平比术前无明显下降 ,且黄疸越重 ,水平越高。结论 sICAM 1、IL 18参与胆道闭锁的进行性损伤的病理过程 ,手术后两者增高表明外科手术不能完全阻止BA的炎症 ,持续增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管周围组织组织粘连情况及其与时间关系,以期为临床缩短经皮经肝胆道内镜(PTCS)治疗间期的可行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雄性小家猪随机分为4组:即术后第3、5、7、14 d共4组。开腹逆行穿刺置管形成模型,观察引流管周围腹膜之间的组织组织粘连情况并分级。结果所有模型管周腹膜间出现组织粘连,注入美蓝未见变色,而除管周外其他腹膜间没有组织粘连。其中3 d组组织粘连以Ⅱ级为主;5 d后各组组织粘连以Ⅲ级为主。经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示3 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176.2,P<0.05);5 d组、7 d组及14 d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76.2,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后第5 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引流管周围己形成完整致密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旨在提高对急性胰腺炎发病因素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294例内外科住院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其发病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发病例数逐年增多,1996年至2000年间病例数占同期内外科住院总人数的0.43%,而2001年至2005年间则上升为0.6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因构成比为胆道疾病57.1%,酗酒13.3%,暴饮暴食11.9%,高脂血症6.1%,其他2.7%,不明原因8.8%。其中不明原因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胆道疾病和不明原因相关急性胰腺炎以女性居多(P〈0.05);高脂血症和酒精相关急性胰腺炎则以男性为主(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依次为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和高脂血症,病毒感染可能是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发病例数增加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5.
先天性小肠闭锁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手术切除病变肠管范围。方法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对照组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尸检小肠标本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肠神经系统(ENS)、平滑肌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闭锁近端肠壁S-100、α-SMA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远离盲端,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闭锁近端16cm、远端4cm处,三者病变总体趋于正常。结论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平滑肌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道动力功能障碍的原因。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6cm以上,而远端切除4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2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解剖异常、局部病理因素、术中出血及麻醉欠佳、患者体型等为其客观因素;而本组人为因素非常明显,损伤与过分自信、草率,盲目追求小切口、高速度有关。不同类型的胆管损伤应采取不同方法及早处理;术中发现者,可行裂口修补或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强调置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胆漏先行胆道及腹腔引流术,3个月后再作胆道重建术,手术方法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最为理想。术后黄疸病例行胆管空肠Roux—cn—Y吻合术,疗效佳。结论提高医生对胆管损伤的警觉性,术中解剖清楚,是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居民胆道癌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自1997年6月~2001年5月在上海市区开展基于全人群的胆道癌病例-对照研究,总共收集病理切片1 228例,包括胆道癌487例(其中胆囊癌322例,肝外胆管癌105例和壶腹癌60例),胆道结石和胆囊炎对照病例721例,胆道腺瘤20例,由中、美资深病理医师复查,按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胆囊和肝外胆管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结果病理标本以切除标本为主,肿瘤大小为多数小于4 cm,组织学类型中70%以上为腺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以高分化和中分化占绝大多数,TNM分期中0~Ⅱ期的胆囊癌和肝外胆管癌约占1/3,壶腹癌近2/3.病理复查结果显示诊断过头占1.8%,诊断不足占0.6%,漏诊占0.1%;随访结果显示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胆囊癌40.7%、肝外胆管癌11.1%和壶腹癌26.9%.结论病理复查可以统一诊断标准,提高确诊率,为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学科协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8.
Introductio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A) is a malignancy with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a high-case fatality. While surgery offers the best hope at long-term survival, only one-third of tumors are amenable to surgical resection at the time of the diagnosis. Unfortunately,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ffers limited survival benefit in the management of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disease.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iCCA and the use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techniques have provided a chance to identify ‘target-able’ molecular aberrations. These novel molecular therapies offer the promise to personaliz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iCCA and, in turn, improve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Area covered: We herein review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ptions for iCCA with a focus on defining both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therapies.

Expert commentary: Surgical resection remains as an only hope for cure in iCCA patients. However, frequently the diagnosis is delayed till advanced stages when surgery cannot be offered; signifying the urge for specific diagnostic tumor biomarker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New advances in genomic profiling have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dscape of molecular alterations in iCCA and offer h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相似文献   
99.
《Brachytherapy》2021,20(5):1005-1013
While brachytherapy applications are not widely used for cancer diagnoses in the upper GI tract (including the esophagus, liver, stomach, and pancreas), they have a clear role in palliatio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and occasionally definitive locoregional treat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image-guided techniques, the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has shown to be lower than many other alternative treatment modalities, making brachytherapy approaches a preferred treatment option. This review examines 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nd acute and chronic adverse effects from radiation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brachytherapy and thei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