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9篇
内科学   22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79篇
预防医学   1504篇
药学   180篇
  4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成人超重、肥胖及肥胖相关糖尿病流行病特征,探讨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方式,最终获得5 239人有效数据。测定身高、体重及血糖水平,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沈阳地区不同特征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和肥胖情况,不同BMI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复杂样本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BMI分组超重肥胖成人糖尿病患病风险,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后OR值。结果沈阳地区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42.05%、21.80%;性别、地区、职业、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以及每日睡眠时间与超重(χ~2=437.299,χ~2=399.536,χ~2=447.144,χ~2=77.529,χ~2=38.984,χ~2=297.900,χ~2=1 188.323,P0.001)和肥胖有关(χ~2=225.169,χ~2=47.296,χ~2=241.920,χ~2=129.770,χ~2=23.197,χ~2=98.145,χ~2=146.05,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不同年龄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地区、吸烟、饮酒、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成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P0.05);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P0.05);调整年龄、地区等混杂因素后,BMI为(24.0~27.9)kg/m~2、≥28.0kg/m~2成年男性和女性以及总体糖尿病患病风险仍高于BMI为(18.5~23.9)kg/m~2者(男性:OR=2.034,OR=2.365,P0.01;女性:OR=1.658,OR=1.763,P0.01;总体:OR=1.763,OR=1.811)。结论沈阳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且随着BMI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做好健康宣教及干预,以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3352名18~79岁超重肥胖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3.9%。不同控制措施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控制饮食(41.3%)、控制饮食和运动组合措施(33.0%),加强运动措施(24.0%)、采取药物控制措施(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城乡、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女性(OR=1.646,95%CI:1.226~2.210)、≥65岁人群高年龄(与18~40岁相比,OR=1.445,95%CI:1.130~1.848)、初中及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与小学及以下相比,初中及高中OR=1.885,95%CI:1.225~2.902;大专及以上OR=1.581,95%CI:1.096~2.281)、城镇(OR=1.948,95%CI:1.579~2.403)、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与低收入相比,中等收入OR=2.276,95%CI:1.716~3.020;高收入OR=2.181,95%CI:1.617~2.941)、高血压(OR=1.500,95%CI:1.153~1.951)、血脂异常(OR=1.568,95%CI:1.096~2.281)均是超重肥胖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影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秦皇岛市超重肥胖人群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控制措施最有利于超重肥胖人群,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0~3月龄超重婴儿骨密度的情况,为婴儿期骨骼发育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体检的1 052名0~3月龄婴儿进行研究。由于男女身长、体重、骨骼超声信号声速值(SOS)评估标准不同,所以分别对不同性别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2006年WHO《儿童发育标准》分为超重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间骨密度差异。并对组内不同性别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男性、女性超重组及正常组组间SO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及正常组内男女骨密度Z值水平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0.47,P>0.05)。结论 0~3月龄阶段,超重与骨密度尚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但尚缺少各种影响因素及年龄增长与骨密度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仍需更多的探索以对临床提供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的关系,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将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和血生化检测均完整的1 280名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代谢指标异常及其聚集性的关系。结果 父母一方和双方均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55.6%和19.8%。儿童代谢指标异常(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及其聚集性(2项和≥3项代谢指标异常)检出率在父母不同体重状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与父母均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2.00)和1项代谢指标异常(OR=1.47)的危险性较高(P<0.05或<0.001),而双方均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腹型肥胖(OR=3.08)、血压偏高(OR=1.74)和代谢异常指标聚集(OR=1.64~4.60)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0.001)。结论 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腹型肥胖、血压偏高和代谢指标异常聚集性存在关联。这提示应该对有父母超重肥胖史的高危儿童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江苏省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及高血压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1月22日―2019年4月8日对江苏省8个项目点117 691名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7.79%,标化后患病率为26.79%。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与既无超重肥胖又无中心性肥胖人群相比,单纯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90.7%(OR=1.907,95% CI: 1.849~1.968),单纯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69.2%(OR=1.692,95% CI: 1.566~1.828),既有超重肥胖又有中心性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了2.171倍(OR=3.171,95% CI: 3.075~3.270)。  结论  江苏省≥35岁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增加了高血压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超重/肥胖及二者相加交互作用对糖尿病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9-11月对8 99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医学体检及采集静脉血。基于复杂抽样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及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相加模型分析高血压及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的交互作用。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4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相加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和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存在协同作用,OR值为4.45(95% CI: 2.75~7.20)。交互作用对F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也大于单独高血压或超重/肥胖人群。  结论  高血压、超重/肥胖是广东省4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伴有超重/肥胖对糖尿病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指导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遏制肥胖流行趋势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河北省12个监测点3 33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最近1周的就餐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和体检信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在外就餐情况,在外就餐影响因素及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率为16.19%,超重肥胖率为2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初中生:OR=1.36,高中生OR=3.57,P值均<0.05)和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儿童青少年(1~<2万元:OR=1.48,≥2万元:OR=2.93,P值均<0.05)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高;居住地为农村(OR=0.20)、非独生子女(OR=0.76)、走读生(OR=0.21)以及主要抚养人为老人的儿童青少年(OR=0.69)在外就餐的可能性更低(P值均<0.05)。在外就餐与超重肥胖风险增高存在统计学关联(OR=1.31,P<0.01)。  结论  河北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外就餐现象较为普遍。居住地、年龄段、人均年收入、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住校、主要抚养人是在外就餐的相关因素,在外就餐可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2016-2017年我国东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12~17岁青少年肥胖类型和血压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项目中我国东部地区12~17周岁的青少年共8279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腰高比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非肥胖、一般性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4种类型。依据"中国3~17岁儿童每岁、身高对应的血压标准"判定不同肥胖类型人群的正常高值血压、血压偏高的情况。利用χ2检验、方差分析与多水平线性模型、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13.66%(106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8.79%(1782人)。其中非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2.85%(7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3.79%(999人);一般性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20.45%(99人),血压偏高检出率23.62%(160人);中心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6.95%(32人),血压偏高检出率14.64%(87人);复合型肥胖组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6.68%(20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42.42%(536人)。血压偏高检出率男女生间(χ2=8.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水平模型结果:中心性肥胖仅女生血压偏高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OR=1.50,95%CI 1.12~2.02);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2.05,95%CI 1.62~2.58;OR=1.83,95%CI 1.38~2.42)、血压偏高(OR=2.06,95%CI 1.59~2.67;OR=1.57,95%CI 1.15~2.14)的风险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的男、女生正常高值血压(OR=3.80,95%CI 3.19~4.51;OR=2.79,95%CI 2.30~3.37)、血压偏高(OR=4.07,95%CI 3.39~4.88;OR=2.84,95%CI 2.32~3.46)的风险显著高于非肥胖组。结论中国东部地区12~17岁青少年群体中,不同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相关程度不同,复合型肥胖血压偏高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王苏  王晓成  程景民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2):1829-1832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大学生外卖点餐现状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饮食和预防肥胖带来的患病风险提供参考建议。  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西省大学城内的山西大学、山西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传媒学院5所高校的1 6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大学生外卖点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456名大学生有点外卖经历,性别、月均生活费、年级和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外卖点餐频率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72.26,242.89,351.52,222.35,P值均 < 0.01)。大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2.3%,其中男生为19.2%,女生为6.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月均生活费、年级、专业、常住地后,大学生每周外卖点餐频率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外卖点餐行为比较普遍,控制外卖点餐频率有助于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