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122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31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剖宫产是解决高危妊娠和难产的主要方法,近30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麻醉、急救及抗生素应用的发展,剖宫产安全性明显提高,产妇和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依赖和信任度亦明显增加,甚至有不少患者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分娩方式。本文就第一次剖宫产手术的选择及剖宫产对第二次妇科手术的影响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52.
周义林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1)
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肛门狭窄32例,治愈率为100%。结合病因、病理对手术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该术式是治疗慢性肛裂及肛门狭窄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3.
魏明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8(5):53-54
先天性巨结肠及同源病是小儿外科常见病,自1886年Hirschsprung对此病做详细而典型的描述并命名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以来,国内外已经百余年研究,手术方式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治疗效果逐步提高。同济医院王果教授通过对各种术式的探讨与比较,结合长期积累的手术经验改进设计出一种“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心形斜吻合术”。该术式不但避免了常见并发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切除内括约肌过多或过少,从而防止了术后污粪、大便失禁或便秘复发。 相似文献
254.
目的:评价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lumbar spinous process-splitting laminectomy,ISPSL)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canal stenosis,LCS)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CS患者77例,31例患者采用LSPSL,另46例采用传统入路椎管减压.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采用JO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通过手术前后MRI T2像上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面积的改变评定椎旁肌肉的损伤程度.结果:LSPSL组手术时间为140±35min,传统人路组为125±25min,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SPSL组出血量为120±32ml,较传统入路组的180±27ml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LSPSL组JOA评分改善率为62%±3%,显著高于传统入路组的43%±7%(P<0.01).术后1年时LSPSL组L4/5和L5/S1椎间隙水平椎旁肌萎缩率为6.4%、6.9%,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的31%、30%(均P<0.001).LSPSL组2例术后出现伤口周同痛,术后40d内逐步缓解;传统入路组5例术后出现腰椎失稳并伴腰痛.需长期口服小剂量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治疗.结论:棘突纵切入路椎管减压术操作并不复杂,而且和传统入路一样可以完成腰椎管充分减压,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腰椎后路手术对于椎旁肌肉的损伤,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后腰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6.
《河南医学研究》2017,(11)
目的探析与横切术相比,腹壁中线纵切的应用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4)。观察组采取腹壁中线纵切,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比较两组术后瘢痕(瘢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与术后粘连情况(腹膜粘连、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结果观察组疤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41<0.05)。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9,P=0.001<0.05)。结论首次剖宫产选择纵切口术式可减轻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可减轻再次剖宫产的损伤,优势较大,值得推广借鉴,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57.
258.
李洪淼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4,(5)
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120例体会李洪淼我科自1986年~1992年采用纵切横缝术治疗陈旧性肛裂800余例,其中临床资料完整的120例,术后均随访二年以上.近远期疗效均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8例,占31.67%,女82例.占68.33%。年... 相似文献
259.
目的:探讨内痔分段结扎外痔纵切剥离的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内痔分段结扎外痔纵切剥离法治疗环状混合痔87例,并与传统手术方法作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全部一次治愈。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采用内痔分段结扎外痔纵切剥离法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疗效好、愈合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60.
目的探讨超声横切扫描比旁正中纵切扫描在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定位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选择60例肥胖患者(肥胖指数BMI≥30),随机分为两组(n=30),即超声旁正中纵切扫描定位组(p组)和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组(h组)。仪器采用美国泰圣公司生产的Terason2000+型超声诊断仪,高清晰12L5高频电子线阵探头。患者均取左侧卧位,根据手术部位初步确定目标椎间隙,h组通过超声横切扫描定位椎间隙;p组通过超声旁正中纵切扫描定位椎间隙。两组定位椎间隙后均做好标记,并通过探头角度模拟进针的角度。然后沿着模拟进针的角度分别行正中入路(h组)和旁正中入路(p组)硬膜外穿刺。观察两组超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开始穿刺至导管固定完毕)、穿刺成功率、硬膜外置管困难发生例数(置入耗时超过30s)、术后腰痛发生例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60例肥胖患者中,h组超声定位时间和穿刺时间比p组明显缩短(P<0.05);h组硬膜外置管困难例数和穿刺次数均少于p组;穿刺成功率和术后腰痛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超声横切扫描可以为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定位标志,硬膜外穿刺准备时间短,穿刺节约时间,试穿次数减少,硬膜外置管容易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