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85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101篇 |
内科学 | 44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100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26篇 |
肿瘤学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孙苏平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1,25(6):272-273
造血干/祖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基质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或称为趋化蛋白SDF-1及其配体CXCR4参与了趋化造血干/祖细胞向骨髓的迁徒、与骨髓微血管内皮的粘附、穿内皮迁徒、与骨髓基质细胞粘附的归巢全过程,在干/祖细胞归巢过程中可能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余国膺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6)
多项临床试验提示,冠状动脉内滴注祖细胞有益于心肌缺血病人心功能的改善,但致血管生长的祖细胞能否在受损的心肌归巢?程度如何?有哪些可能的决定因子?尚未了解。其机制亦未明了。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 ,诸如骨髓、外周血、脐血等多种来源的造血干细胞 (HSC)移植在临床上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 ,同时关于干细胞归巢机制的研究也有所进展。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是一个多步骤过程。经研究发现 ,在归巢中涉及了干细胞表面和造血微环境中的一系列的分子与细胞因子。本文综述了其中一些研究较多的分子与因子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4.
白血病小鼠单倍型相合骨髓移植的归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移植后造血干细胞的顺利归巢是单倍相合骨髓移植成功的关键.目的:构建小鼠白血病模型,进行单倍型相合的骨髓移植,动态观察受体小鼠体内移植细胞归巢率及不同时间点的归巢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11/2007-10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实验室进行.材料:供鼠为清洁级近交系C57BL/6小鼠和C57BL/6小鼠与BALB/c 小鼠杂交的雄性F1小鼠,受鼠为清洁级近交系雌性BALB/c小鼠,用于构建白血病小鼠模型.方法:将48只造模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供鼠为C57BL/6小鼠,实验组供鼠为F1小鼠.实验组进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单倍型相合的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对照组进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完全不相合的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1,2,3,4 d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骨髓和脾中有核细胞计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与FITC标记的抗鼠H-2Kb单抗结合的供鼠阳性细胞并计算骨髓和脾归巢率.结果:对照组外周血中供鼠来源的细胞数持续下降,脾和骨髓的归巢率均为先升后降,提示供者来源的骨髓细胞在受鼠体内为先归巢再出巢;实验组外周血中供鼠来源的细胞数先下降,再持续上升,骨髓归巢率为下降后上升,脾归巢率为上升后下降,提示供鼠来源骨髓细胞在骨髓中表现为出巢后再归巢,脾中有延迟,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第4天外周血中供鼠细胞数量及骨髓和脾归巢率均增高(P<0.05).结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单倍体相合的骨髓移植的归巢规律是先出巢再归巢,归巢的细胞数量和归巢率高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完全不相合骨髓移植. 相似文献
35.
白细胞介素31(interleukin31,IL-31)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属于IL-6家族,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h2细胞,其功能受体为IL-31受体与制瘤素M受体(oncostatin M receptor,OSMR)结合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研究发现,过度表达IL-31的转基因小鼠都会出现严重的瘙痒、脱毛以及皮肤炎性细胞浸润,类似于人类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的病理学、血清学改变;同时还发现,IL-31与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表皮淋巴细胞抗原阳性(CLA+)皮肤归巢T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组织及其进一步分化的能力,以及激素干预后其归巢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完成。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心肌梗死+动员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以及心肌梗死组。①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动物分组干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于造模后即刻按30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在造模3h后按30μg/(kg·d)剂量皮下注射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共5d,心肌梗死组大鼠则于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③于造模前和造模后24h和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大鼠制模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骨髓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百分率。④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检测造模后24h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是否存在CD34阳性细胞;检测造模后24h、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⑤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量。对图像进行平均灰度值测定,以此代表该组织切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相对含量。灰度值的高低与表达量成反比关系。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24h和4周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排列方向等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24h和4周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表达百分率: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明显高于造模前犤(0.919±0.187)%,(0.834±0.110)%;(0.886±0.104)%,(0.794±0.296)%;(0.043±0.023)%,(0.041±0.028)%,t=2.679,2.354,2.413,2.208,P<0.05犦。②造模后24h大鼠归巢于梗死灶内心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多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607,2.816,P<0.05)。(3)造模后24h大鼠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大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825,2.341,P<0.05),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最少。④心肌组织学变化: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在动员干细胞24h后,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灶中有大量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为骨髓源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等),同时还发现有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少而深染的细胞,其免疫组化检测CD34也呈阳性,考虑可能是浸润的骨髓干细胞正向心肌细胞分化早期,故形态幼稚。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由于激素治疗的影响,归巢梗死灶的干细胞数量少,因此骨髓动员4周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变性,融合成片,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而瘢痕化;而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由于归巢的干细胞数量多,动员治疗4周时的病理切片可见核大、胞浆丰富、深染的心肌细胞,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①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后,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存活,在心肌微环境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向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②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的原因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血流的再通。④激素可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但同时也抑制了骨髓干细胞向梗死灶归巢。 相似文献
37.
目的体外探讨脐带血CD34+细胞经细胞因子刺激后的增殖、分化以及表面归巢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磁珠分选出脐血CD34+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14d。实验分组:A组:培养基对照组;B组:SCF+TPO+Flt3;C组:SCF+TPO+Flt3+IL-3;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前后CD34+细胞CD33、CD41、CD71、CD62L、CD162、CLA、CD44、CD11a、CD18、CD184、CD26表达;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结果 B、C两组有核细胞、CD34+细胞和CFU都得到有效扩增,C组的有核细胞、CFU扩增倍数明显高于B组(P<0.01),但CD34+细胞扩增倍数低于B组(P<0.01);扩增后的CD34+细胞表达CD33、CD41、CD71的比例增加,其中C组的增加尤为显著;扩增后CD62L、CD162、CD44的表达减低,其中C组CD62L、CD44减低更明显;而CLA、CD11a、CD18、CD184、CD26表达均上调,C组的CLA、CD11a、CD18、CD184上调更为明显。结论脐血CD34+细胞经过细胞因子的扩增,虽然有核细胞及祖细胞的量增加了,但细胞发生分化,分化因子的作用更为明显。扩增的CD34+细胞表面部分与归巢相关的分子表达上调,有促进细胞归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 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 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0.05或 P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 BrdU 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 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 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9.
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归巢相关分子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来源的造血干 /祖细胞表面归巢相关分子 (HRM)表达谱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高度灵敏的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 (UCB)、动员后的外周血 (mPB)及骨髓 (BM)来源的造血干 /祖细胞表面系列HRM表达水平。结果 UCB、mPB及BM来源的CD34bright细胞均高度表达黏附分子CD4 4、CD11a、CD18、CD6 2L、CD31及CD4 9d ;但UCB来源的CD34bright细胞及CD34brightCD38-细胞黏附分子CD4 9e、CD4 9f、CD5 4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 4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B及BM来源者 ;上述不同来源的造血干 /祖细胞均不表达其他趋化因子受体 ,包括CCR 1、CCR 2、CCR 3、CCR 5、CXCR 1、CX CR 2、CXCR 3及CXCR 5 ;更为有意义的是 ,只有mPB来源的CD34bright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2及MMP 9。CD34brightMMP 2 及CD34brightMMP 9 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11.4± 4 .9) %及 (2 7.6± 7.8) %。结论 UCB来源的造血干 /祖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某些HRM ,这可能是UCB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0.
脐血干细胞归巢到骨髓后可发挥造血免疫重建功能,因其细胞数量有限,所以提高归巢效率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目前,有关促进脐血干细胞归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输注方式,改变骨髓微环境,黏附分子相互作用和扩大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本文就影响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