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7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33篇 |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225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95篇 |
内科学 | 1340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4篇 |
综合类 | 812篇 |
预防医学 | 305篇 |
眼科学 | 14篇 |
药学 | 11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0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21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沙利度胺增强弓形虫W2b2a表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和保护免疫的效果。方法:将匹多莫德、沙利度胺分别与弓形虫W2b2a表位疫苗混合肌注免疫小鼠,检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并观察其受到弓形虫攻击感染后的生存时间。结果:pc DNA3-W2b2a加匹多莫德组、pc DNA3-W2b2a加弗氏佐剂组、pc DNA3-W2b2a加沙利度胺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pc DNA3-W2b2a组(P0.05);pc DNA3-W2b2a加匹多莫德组、pc DNA3-W2b2a加弗氏佐剂组Ig G抗体水平、CD4+/CD8+比值、T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pc DNA3-W2b2a组和pc DNA3-W2b2a加沙利度胺组(P0.05);小鼠攻击试验表明,免疫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沙利度胺可增强弓形虫W2b2a表位疫苗免疫小鼠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实验小鼠脑内包囊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探讨弓形虫感染引起的情志和行为改变提供病理基础。方法弓形虫PRU株经口感染小鼠,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在显微镜下计算前额、海马、丘脑、小脑和杏仁核部位的包囊个数,然后随机选取上述部位的5个视野拍照,计算包囊的平均密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脑组织包囊密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弓形虫感染30和90d时,HE染色和免疫组化后显微镜观察发现,小鼠不同位置弓形虫包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丘脑的包囊密度最大,其次是前额皮质、海马、杏仁核,小脑的包囊密度最小。丘脑的包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4个脑区(P〈0.01),小脑的包囊密度显著低于其它4个部位(P〈0.01),而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所含的包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感染1个月时,杏仁核包囊密度明显低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但是小脑的包囊密度高于感染3个月(F=18.314,P〈0.001)。结论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具有时空特异性,这可能是其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离与鉴定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外泌体。方法: 收集弓形虫速殖子与人结肠癌SW480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经离心、过滤,采用基于聚合物沉淀技术的试剂盒法分离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特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泌体经典标志分子CD63、HSP70以及弓形虫特异蛋白表面抗原1(surface antigen 1,SAG1)、棒状体蛋白16(rhoptry protein 16,ROP16)、ROP18和致密颗粒蛋白1(dense granule protein 1,GRA1)。结果: 从弓形虫与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分离出囊泡样物质,其外形为圆形,有完整的膜结构,直径为30~150 nm;表达外泌体特异性蛋白CD63、HSP70;检测出弓形虫特异性蛋白SAG1、ROP16、ROP18和GRA1。结论: 从弓形虫速殖子与SW480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获得弓形虫外泌体。 相似文献
64.
段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1):26
患者,男,23岁,尼泊尔籍留学生。2004年11月19日清晨5:00左右患者被发现呼吸深大、呕吐和昏迷(呼之不应),20 min后出现四肢阵挛、牙关紧闭、两眼上翻和意识不清,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但仍有四肢僵硬、意识不清,即送至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头颅CT示,右侧颞叶皮层和左侧额叶顶部皮层斑点状钙化灶,周围斑片影。给予降颅压、癫痫防护治疗约1 h,神志渐转清,呼之能应,但仍 相似文献
65.
66.
67.
<正>患者,男,58岁,因“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于2021年12月28日在我院行心脏死亡供体原位肝脏移植术,术前于普通病房住院进行治疗,患者Child评分10分C级,MELD评分12分。供体为女性,55岁,死因为颅内出血,有颅内手术史,病程15d,有肺部感染,宏基因组痰液检测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血培养及宏基因组检测均为阴性。受者手术顺利,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免疫抑制等治疗,早期恢复良好。2022年1月14日胸部CT平扫提示患者右肺散在炎性病变(图1A),无发热,少许咳嗽,咳痰少,痰培养阴性,以头孢曲松他唑巴坦抗感染进行治疗。2022年1月25日患者出现低热,体温37.8℃,复查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炎性病灶较前范围增大(图1B),痰培养仍阴性,抗生素升级为美罗培南。此后患者间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到38.8℃,2022年1月30日患者心率显著增高,呼吸急促,血气分析结果提示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予以面罩吸氧,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不同孕期的大鼠腹腔感染弓形虫,观察其产仔及仔鼠生长存活情况,用迷宫实验检测仔鼠学习分辨及记忆能力,并对死亡的仔鼠大脑进行病理切片. 结果 早期感染弓形虫者其仔鼠在迷宫测试中,学习分辨能力及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不同孕期感染各组学习成绩超过对照组算术均数3.21天的仔鼠数中,早期感染组所产仔鼠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中期感染组所产仔鼠在学习中的电击次数超过对照组算术均数4.41次的仔鼠数与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5);晚期感染组其仔鼠6~7周死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脑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大脑皮质空洞,大量嗜酸性细胞增生、集聚,提示寄生虫感染.结论 不同孕期感染弓形虫均可导致胎儿的先天性感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从刚地弓形虫速殖子裂解液中筛选并鉴定微线体蛋白8羧基端胞质尾(MIC8CTD)的作用蛋白。方法分别以GST-MIC8CTD蛋白和GST蛋白(对照)作为探针蛋白,采用GST pull-down技术从弓形虫裂解液中筛选目标蛋白并进行SDS-PAGE分析;将目标蛋白转印至PVDF膜,测序,通过BLAST2在线对比搜索相似蛋白序列,初步确定目标蛋白;以目标蛋白抗体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GST pull-down产物与目标蛋白抗体的相互作用;分别用GSTMIC8CTD多克隆抗体和兔免疫前血清结合的sepharose与弓形虫裂解液进行免疫共沉淀试验,沉淀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PAGE显示GST-MIC8CTD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有一蛋白条带(分子质量单位约35~45ku),GST蛋白的pull-down产物中无此蛋白;BLAST2比对目标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弓形虫醛缩酶序列一致;ECM检测GST-MIC8CTD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共沉淀产物中有蛋白组分可被相应的抗体识别,免疫前血清的免疫共沉淀产物中无可被识别的蛋白。结论经GST pull-down技术和免疫共沉淀试验筛选、鉴定,弓形虫MIC8CTD的作用蛋白为醛缩酶。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经典的组织学三联征诊断法和荧光原位杂交(PCR)法在提高石蜡包埋组织弓形虫淋巴结炎确诊率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1999年4月至2009年9月诊断的46例符合组织学三联征形态改变的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采用半嵌套式PCR方法 对提取DNA进行弓形虫基因组的片段扩增;另选取30例组织中可见三联征中的二个或一个特征的病例作为对照.结果 组织学三联征组PCR阳性率为76.1%(35/46),对照组阳性率仅为10.0%(3/30,P<0.01);组织学三联征诊断弓形虫淋巴结炎的灵敏度为92.1%(35/38),特异度为71.1%(27/38);PCR法的阳性预测值为76.1%(35/46),阴性预测值为90.0%(27/30).结论 经典的组织学三联征对于诊断弓形虫淋巴结炎的特异性很强,但敏感性较低,且易漏诊部分非典型病例.在组织形态改变的基础上结合半嵌套式PCR对刚地弓形虫基因片段的检测可大大提高检出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