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高位结肠灌洗加中药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16例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4例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102例仅用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血氨等生化指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其预后。结果治疗组肝功能的恢复程度和血氨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且神志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9±1.4)d,较对照组的(3.5±1.7)d明显缩短(P〈0.01),感染、消化道出JfIL、肝肾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1.6%、7.9%、5.3%、30.7%)较对照组(64.7%、22.5%、20.6%、57.8%)低(矿值分别为22.39、8.06、10.20、15.05;P值均〈0.01),治疗组存活率为92.1%,较对照组的78.4%明显提高(X^2=7.11,P〈0.01)。结论 高位结肠灌洗配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缩短神志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置管冲洗引流方式治疗耳前瘘管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至2011年期间耳前瘘管感染的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置管引流组和常规切开引流组,各有24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相对于常规切开引流组,置管引流组患者的换药疼痛度相对较小,脓肿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常规切开引流组痊愈率为70.83%,明显小于置管引流组的治愈率(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方式对耳前瘘管感染患者进行治疗,比用其他治疗方式起效快、疼痛小、治愈率高、安全性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比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人工脑脊液和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2种冲洗液(均为37℃)的疗效差异。方法从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为首次发病)80例,随机分为人工脑脊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2组,前瞻性分析钻孔冲洗引流术中使用不同冲洗液的术后疗效。结果 80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术中人工脑脊液冲洗组40例,治愈38例,复发2例,无死亡;术中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组40例,治愈34例,复发6例,无死亡;2组间治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钻孔冲洗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与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相比,人工脑脊液冲洗并不能明显降低血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在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单纯灌注冲洗法清除晶状体硬核碎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单纯灌注冲洗法治疗在超声乳化术中存在核碎块或皮质硬核的白内障病人和成熟期白内障病人共146例(160眼)。观察其手术并发症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视力: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3~0.5者,38只眼(23.75%),0.5~1.0者,108只眼(67.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均并发有其他眼疾。并发症:术中无后囊破裂及悬韧带离断发生,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术后切口水肿消失快,均无渗漏,前房形成良好,散光轻,视力恢复快。随访半年至1年,虹膜部分后粘连2眼,小切口组瞳孔轻度上移1眼,后囊膜混浊2眼。结论: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单纯灌注法冲洗法能安全、准确的、有效地清除晶状体核碎块或皮质硬核。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膝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7月应用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膝关节感染患者21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5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6例,肠球菌感染4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感染6例,药敏试验显示培养菌群均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过敏反应和其他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有效率为100%。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9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复发感染症状。结论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疗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疗效机制.方法 行鼻内镜手术的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两组内镜术后炎性黏膜纤毛传输功能、辅助T(Thl/Th2)细胞因子及嗜酸粒细胞(EOS)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纤毛传输功能、组织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OS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腔冲洗是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综合处理中的关键措施,能有效促进术腔黏膜纤毛超微结构和功能的恢复;能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消除黏膜水肿,恢复其自身保护和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超声龈下刮治术后替硝唑液局部冲洗在牙周基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作超声龈下刮治术后实验组给予替硝唑液局部冲洗,对照组给予过氧化氢液局部冲洗,一周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一周复诊,探针出血、牙周袋深度、口腔异味、牙龈肿痛、咀嚼疼痛等牙周病常见症状两组均有显著性好转,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龈下刮治术配合龈下冲洗是行之有效的牙周基础治疗方法,替硝唑液作为冲洗液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8.
39.
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冲洗液对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单根管离体牙68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17颗,常规根管预备后进行超声冲洗,A组:0.5%次氯酸钠、B组:3%双氧水、C组:1%氯亚明、D组: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其中每组12颗超声冲洗后根管充填,并测量根尖微渗漏长度;每组剩余5颗电镜扫描观察。结果:根尖微渗漏D组与A、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C三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电镜扫描观察根中1/3牙本质小管口打开数目,D组优于A、B、c组(P〈0.05)。结论:0.5%次氯酸钠和0.2%氯己定混合液配合超声能获得好的冲洗效果。  相似文献   
40.

Purpo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upivacaine irrigated at the surgical bed on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patients.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60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who were prospectively randomized into 2 groups. The placebo group (n=30) received 20cc saline without bupivacaine, installed into the gallbladder bed. The bupivacaine group (n=30) received 20cc of 0.5% bupivacaine in at the same surgical site. Pain was assessed at 0, 6, 12, and 24 hours by using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Resul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18) was observed in pain levels between both groups at 6 hours postoperatively. The average analgesic requirement was lower in the bupivacaine group, but thi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In our study, the use of bupivacaine irrigated over the surgical bed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reducing pain during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hours afte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