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38篇
  免费   11172篇
  国内免费   5954篇
耳鼻咽喉   976篇
儿科学   2358篇
妇产科学   2148篇
基础医学   14963篇
口腔科学   2457篇
临床医学   11086篇
内科学   19171篇
皮肤病学   1701篇
神经病学   8939篇
特种医学   24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10357篇
综合类   19851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预防医学   9403篇
眼科学   3050篇
药学   12258篇
  35篇
中国医学   4339篇
肿瘤学   11702篇
  2024年   300篇
  2023年   1311篇
  2022年   3064篇
  2021年   3997篇
  2020年   3585篇
  2019年   3270篇
  2018年   3309篇
  2017年   3790篇
  2016年   4298篇
  2015年   4159篇
  2014年   7425篇
  2013年   8251篇
  2012年   7817篇
  2011年   8772篇
  2010年   7401篇
  2009年   7032篇
  2008年   7468篇
  2007年   7411篇
  2006年   6764篇
  2005年   6076篇
  2004年   5059篇
  2003年   4396篇
  2002年   3580篇
  2001年   3091篇
  2000年   2633篇
  1999年   2198篇
  1998年   1800篇
  1997年   1481篇
  1996年   1249篇
  1995年   1128篇
  1994年   889篇
  1993年   688篇
  1992年   587篇
  1991年   447篇
  1990年   416篇
  1989年   317篇
  1988年   249篇
  1987年   193篇
  1986年   164篇
  1985年   257篇
  1984年   208篇
  1983年   126篇
  1982年   179篇
  1981年   101篇
  1980年   113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43篇
  1977年   33篇
  1976年   27篇
  1975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与凋亡抑制蛋白p53,survivin,Bcl-2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3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老年胃癌患者(≥60岁)手术标本中COX-2,p53,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情况,同法检测32例对照组(<60岁)胃癌原发灶、转移灶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之间的表达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老年组转移灶中Bcl-2的表达高于原发灶(P<0.05),COX-2,p53和survivin表达在两种病灶组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53及Bcl-2表达在原发灶、转移灶间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5470及0.4969,均P<0.01)。老年患者原发灶中COX-2与survivin,COX-2与Bcl-2之间呈正相关(r=0.5053;r=0.5741,均P<0.01),转移灶中survivin与Bcl-2表达呈负相关(r=-0.5414,P<0.01)。老年组原发灶COX-2,survivin和Bc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转移灶仅COX-2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于60岁老年胃癌患者,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COX-2的表达与60岁以下的胃癌患者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凋亡抑制途径与其他年龄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Krupple样转录因子6(KLF6)的表达及与雌激素受体(ER)的关系,以及KLF6在乳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和61例正常乳腺组织中KLF6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ER表达及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KLF6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P〈0.01),与乳腺癌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KLF6的阳性表达与ER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21,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KLF6低表达,与ER呈正相关。KLF6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63.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肝保护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E2+ IR组).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后lh、3h、6h、12 h、24 h肝功能变化.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再灌注后12 h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再灌注后12h肝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再灌注后12 h 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在IR组各时间点均可见ALT和AST增高,且在再灌注后的12h达到了最高值;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片状坏死等变化;在再灌注后12h,凋亡细胞增多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肝脏组织Bcl 2表达减少,Bax的表达增加.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在灌注后各时间点ALT和AST值明显下降,肝脏病理损伤改善;在再灌注后12h,凋亡细胞减少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肝脏组织Bcl-2表达增加,Bax的表达减少.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诱导永生化人前软骨干细胞 (IPSCs) 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IPSCs 接种于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 (C/GP) 三维支架上,加入含TGF-β1的诱导培养基,低氧条件下进行诱导培养,观察三维支架上IPSCs的生长及分化情况。7 d后行Alcian Blue染色,分析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GAG)合成情况,并收集细胞,提取RNA。RT-PCR检测诱导前后髓核样细胞标志基因Ⅱ型胶原(Collagen 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IPSCs在三维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诱导7 d 后,Alcian Blue染色表明,细胞外基质GAG的合成明显增多,实验组(诱导培养基)明显多于对照组(普通培养基)。RT-PCR证实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证实细胞内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IPSCs经TGF-β1诱导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髓核样细胞,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具有良好的分泌功能,能够有效地分泌细胞外基质成分。TGF-β1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内β-catenin的表达诱导IP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65.
目的 研究Dll-1/Notchl信号传导通路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明确此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Dll-1及Notch1蛋白表达;用Notch1通路中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作用于结肠癌细胞系SW480,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1胞内活性段及其靶基因产物Hes-1和Bcl-2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Notch1和Dll-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正常肠黏膜的1.75及2.21倍(t=2.554,P=0.012及t=3.565,P=0.005);二者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 =2.463,P=0.017及t=2.390,P=0.019)、分期(t=2.675,P=0.007及f=2.310,P=0.021)及淋巴结转移(t =2.229,P=0.021及t=2.210,P=0.023)有关.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1通路可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NICD和Bcl-2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 Dll-1及Notch1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阻断Notch1通路可抑制Bcl-2表达,同时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研究c-Met抑制剂SU11274对c-Met阳性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凋亡和运动的影响.方法 荧光染料Hoechst33342、MitroTrackerRed和Yo-pro-1染色,观察SU 11274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和c-Met及Akt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划痕试验及趋化试验观察SU 11274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SU11274(10 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荧光染色可见处理组细胞核绿染,胞核碎裂;各加药组MDA-MB-231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7.3±0.9)%、(14.1±0.6)%、(35.5±4.4)%、(48.2±5.3)%,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蛋白剪切增加,量效关系明显.SU11274可显著延长划痕愈合时间以及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P<0.05),并有效抑制c-Met及Akt的磷酸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关系. 结论 SU11274可通过抑制c-Met/PI3 K/Akt的磷酸化水平而诱导c -Met阳性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凋亡,并抑制其运动.  相似文献   
967.
目的 观察骨桥蛋白(OPN)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向间质细胞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依据加入的重组人骨桥蛋白(rhOPN)的浓度,将HK-2细胞分成6组,rhOPN的浓度依次为:0.00、0.04、0.08、0.12、0.16、0.20 mg/L,刺激时间为48h.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素(E-cad)、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 在形态学上,rh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通过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分析发现上皮细胞的表面标记E-cad随着刺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间质细胞的标记物α-SMA、FN的表达逐渐升高,实时定量PCR检测E-cad依次为:1947.0±301.0、1114.0±187.4、668.7±180.4、436.7±121.8、242.7±105.2、223.5±73.4; α-SMA依次为:0.01465±0.003 38、0.034 28±0.01200、0.06034±0.005 65、0.09205±0.010 68、0.11360±0.018 92、0.186 30±0.021 75;FN依次为:0.000 818±0.000103、0.001 341±0.000203、0.001 708±0.000128、0.002 170±0.000161、0.003 369±0.000314、0.004961±0.000364.Western blot检测E-cad依次为:1.719±0.159、1.370±0.016、1.238±0.031、0.916±0.056、0.520±0.065、0.456±0.073;α-SMA依次为:0.623±0.127、0.640±0.031、0.865±0.045、1.015±0.107、1.290±0.103、1.381±0.040; FN依次为:0.475±0.044、0.499±0.062、0.904±0.066、0.981 ±0.052、1.272±0.093、1.614±0.056,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OPN刺激浓度的增加,细胞的抗凋亡能力也逐渐增强.结论 OPN能够刺激HK-2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且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观察醛固酮在体内能否诱导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1)空白溶剂设为对照组;(2)醛固酮组;(3)醛固酮+血管扩张剂组.渗透泵内分别注入醛固酮(1 μg/h)或空白溶剂,然后埋于大鼠背部皮下.肼苯哒嗪[25 mg/(kg·d)]溶于引用水,每日灌胃1次.8周后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结果 醛固酮组和醛固酮+血管扩张剂组大鼠主动脉TUNEL阳性的平滑肌细胞分别占(18.0±1.5)%和(16.5±2.0)%,与对照组(4.7±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醛固酮在体内可以直接诱导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69.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培养上清液对肝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BMSC治疗肝纤维化的旁分泌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细胞分离相结合提取BMSC。培养48h的BMSC细胞培养上清液按BMSC不同处理(培养)时间和含量两种方法建组。不同处理时间建组:取培养48hBMSC上清液处理肝细胞(完全培养),分为处理24h、48h、72h组,对照组为1640培养基处理24h的肝细胞。不同含量BMSC建组:实验1组为完全BMSC培养上清液(含肝细胞的6孔板中每孔加入BMSC上清液2ml)处理肝细胞;实验2组为部分BMSC培养上清液(每孔加BMSC上清液1ml+1640培养基1ml)处理肝细胞;对照组为完全细胞培养基(每孔加1640培养基2ml)处理肝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BMSC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情况及培养时间对其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肝细胞细胞分期和检测凋亡细胞数;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样本上清液中白蛋白的表达。结果 BMSC分泌HGF,其含量变化具有时间依赖性。加入BMSC培养上清液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1组中的培养上清液可以明显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处理72h>处理48h>处理24h,均为P<0.05);实验组(1组、2组)的白蛋白分泌较对照组上调,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白蛋白含量增加。结论 BMSC有可能通过分泌HGF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白蛋白分泌,从而抑制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予含有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的培养液(分别为0μg/mL、50μg/mL、100μg/mL和200μg/mL)进行干预。不同时间点以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干预和不同时间干预,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早期凋亡率、细胞周期G0/G1期比例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00μg/mL组干预效果最明显。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且干预效果存在浓度依耐性及时间依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