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4篇 |
免费 | 288篇 |
国内免费 | 2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0篇 |
儿科学 | 36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640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42篇 |
内科学 | 247篇 |
神经病学 | 507篇 |
特种医学 | 6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6篇 |
综合类 | 1073篇 |
预防医学 | 110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44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66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33篇 |
2022年 | 145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58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192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95篇 |
2008年 | 209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73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56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老年学习记忆减退大鼠齿状回突触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老年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行为表现,将其分为老年学习记忆减退和学习记忆正常两部分,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拍片,对齿状回中分子层触的数量和大小进行体视学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突触界面曲率及其生理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突触界面曲率及其生理意义吴馥梅,杜红燕,章子贵(南京大学生物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南京210008)突触(synapse)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高等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以化学突触为主。关于突触结构参数的研究,经典的测定指标有突触前终扣面积、终扣...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及黑质网状部神经递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形态计量学技术,观察了由6-OHDA单侧微量注射制成的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头部P物质神经元和体部GABA能神经元的变化,以及黑质网状部突触岛内P物质终末数和GABA终末数及终未总数的改变,以探讨神经递质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6-OHDA注射侧纹状体面积、纹状体P物质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对照侧明显减少;注射侧黑质网状部突触岛单位树突膜长度内终末总数较正常侧减少54%;P物质终末数和GABA终末数亦分别减少44%和33%。本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大鼠黑质与纹状体之间团有的神经递质失衡,这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海马神经元突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汤益智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血清药理学和电生理方法,观察六味地黄汤含药血清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发突触活动的影响。结果:含药血清作用48h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自发动作电流(spontaneous action cur-rent,sAC)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 aynaptic currenl,mEPSC)的产生频率,但并不影响mEPSC的幅度。结论:六味地黄汤可作用于突触前位点对海马神经元突触活动产生调节作用,该作用可能是其调节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发挥益智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吗啡依赖性小鼠的海马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马是一个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区,研究资料表明它是参与阿片类物质依赖作用的形成的重要脑区之一。阿片类物质引起的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可能是这些物质引起依赖作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生物化学反应和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6.
胆红素对神经突触膜Na^+,K^+—ATP酶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研究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对59只出生2天的SD大白鼠分别予以腹腔注射不同剂量胆红素制造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提取脑神经元突触膜,测定Na+,K+-ATP酶活力。结果:随着血清胆红素浓度的逐渐增加,脑组织中胆红素沉积量也逐渐增加,神经元突触膜Na+,K+-ATP酶活力逐渐降低,Na+,K+-ATP酶活力与脑组织中沉积的胆红素量呈负相关(r=-0.34,P<0.01)。提示:胆红素对Na+,K+-ATP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探讨突触素(SYN)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端脑额叶中的表达与胎儿额叶皮质突触发育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突触素在不同周龄阶段胎儿额叶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周龄阶段胎儿额叶突触素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同时取材、常规电镜技术处理、透射电镜观察额叶突触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光镜下各组均可见SYN免疫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胎儿的额叶皮层,其表达量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强,各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16~24周胎儿额叶的阳性产物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内,呈均匀的浅黄色,神经元突起内未见阳性产物;25~29周额叶的阳性产物呈黄色,在胞浆和突起内均可见,但阳性产物的量却下降;而30~39周额叶的SYN阳性产物呈棕黄色的点状或颗粒状,主要位于神经元的突起内,神经元胞浆内未见阳性产物,阳性产物的量显著增加;(2)透射电镜下19~36周胎儿大脑额叶均可见到突触样结构,随着周龄的增加,突触的数量逐渐增多,结构逐渐清晰和完整。上述结果提示SYN的表达可以反映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程度,SYN的表达与突触的发育是一致的;SYN在胎儿大脑额叶的表达部位经历由神经元胞浆内表达为主到神经元终末表达为主的这一过程,可能是由于SYN先是在神经元胞浆内合成,再随着神经元的发育而逐步转移到神经元突起的末梢部位。 相似文献
20.
NMDA受体属于谷氨酸受体,它在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是脑缺血、缺氧和脑外伤等导致脑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生理和某些病理情况下,NMDA受体的激活具有促进神经元存活及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