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11篇
  免费   931篇
  国内免费   1473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儿科学   299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2545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2415篇
内科学   107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298篇
特种医学   4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704篇
综合类   5089篇
预防医学   690篇
眼科学   226篇
药学   1836篇
  22篇
中国医学   1260篇
肿瘤学   153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447篇
  2022年   498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470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406篇
  2015年   420篇
  2014年   704篇
  2013年   653篇
  2012年   933篇
  2011年   1085篇
  2010年   986篇
  2009年   971篇
  2008年   1216篇
  2007年   965篇
  2006年   1104篇
  2005年   1169篇
  2004年   1042篇
  2003年   866篇
  2002年   680篇
  2001年   504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03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孕期摄食限制(PFR)所致雄性子代鼠海马结构及功能损伤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受孕后第11~20天(GD11~GD20)限食,给予正常对照组日均摄食量的50%,部分孕鼠于GD20麻醉处死取胎鼠;其余孕鼠自然生产所得雄性子代鼠断奶后给予高脂饮食喂养,一批于生后17周龄(PW17)麻醉处死,另一批从PW17起,21 d内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刺激(UCS)后,于PW20处死,取海马组织。采用HE染色和(或)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ELISA试剂盒检测胎鼠血皮质酮水平,PCR检测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路、突触可塑性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FR胎鼠海马显示亚细胞水平病理损伤,胎血皮质酮水平增加了1.19倍(P<0.05),Gr mRNA表达升高了38%(P<0.05),Bdnf、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r1)、Nr2B和突触蛋白Ⅰ的mRNA表达分别降低了25.0%,16.1%,16.1%和17.6%(P<0.05)。与高脂对照组相比,PFR成年子代鼠海马仅显示轻微病理改变,而PFR成年子代鼠在UCS后,海马病理损伤明显,表现为锥体细胞层极薄,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目减少和核皱缩,同时海马c 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及Nr1 mRNA表达分别显著降低了51.0%,50.0%,52.0%和33.3%(P<0.05,P<0.01)。结论 PFR可致雄性子代鼠海马结构及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FR所致的母源性高GC引起子代鼠海马Bdnf通路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32.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海马逐渐成为近来研究癫痫发病的重要区域,细胞因子中的白细胞介素2(intedeukin-2,IL-2)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同时又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神经调质。在体及离体的研究证实:脑内存在IL-2及IL-2R,IL-2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并能引起行为及脑电图的改变,IL-2与癫痫发病的联系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中IL-2与癫痫发病之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1/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脑研究室完成。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0~250g,实验前均饲养于安静、无强光刺激的环境中。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侧脑室注入马桑内酯(coriari laetone,CL)2μL,生理盐水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然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海马IL-2的免疫反应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实验中大鼠的行为及脑电图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实验组大鼠侧脑室注射CL过程中即诱发癫痫,且测到痫性脑电图,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无癫痫症状且未记录到痫性脑电图;实验组大鼠海马IL-2免疫反应性较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强(P&;lt;0.01),表现在海马CA1,CA2,CA3区细胞数目增多,突起及其分支增多,着色明显加深;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gt;0.05)。结论:IL-2参与癫痫的发病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3.
目的: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分化为中胚层组织细胞,实验予进一步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及是否能继续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7-02/09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进行.①动物:选择5只普通级SD大鼠,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胃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大鼠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取双侧胫骨和股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骨髓腔.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胰蛋白酶与EDTA联合消化,传至第4代,用含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 g/L表皮生长因子、N2辅助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③实验评估:观察原代、传代培养及诱导分化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榆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结果:①骨髓基质细胞形态观察:原代细胞接种l d后开始贴壁增殖,3 d后多数贴壁,贴壁细胞呈梭形或扁平形;10 d后90%细胞融合,以长梭形为主,突起粗大,形成网状、片状;传代后细胞贴壁速度加快,增殖能力更强,7 d左右达到融合.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第4代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7 d,成球的细胞脱离瓶底,悬浮在细胞液中.将细胞离心弃上清,换成血清分化液后,细胞球逐渐贴壁,球周围很快发出突起,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③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骨髓源性细胞球表达巢蛋白,呈棕黄色,为神经干细胞:从细胞球分化的细胞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及半乳糖脑苷脂均呈阳性.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在体外诱导分化出神经干细胞,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进一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元对缺氧耐受的时间窗,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时效-量效关系,及该保护作用可能的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工程及移植免疫实验室完成。体外培养孕17~19dSD大鼠皮质神经元,随机数字法分为基线对照组、单纯缺氧组及缺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7d后作缺氧培养,采用四氮唑盐比色法检测0~10h段各时间点单纯缺氧组和缺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别在缺氧前24h及缺氧前即刻加入25~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存活率的差别,并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两组神经元在Akt/磷酸化Akt及CREB/磷酸化CREB表达的差别。结果: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相对的,该保护作用具有时效-量效关系,缺氧前24h加入大剂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100μg/L)优于缺氧即刻加入小剂量(25μg/L)组,缺氧损伤到一定程度后(>10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保护作用将明显减弱犤缺氧前24h加入10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1,2,4,8,10h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133.85±3.72)%,(109.83±5.43)%,(86.15±0.68)%,(53.78±1.71)%,(33.41±1.64)%,而缺氧前即刻加入25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在以上时点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1.55±1.07)%,(92.10±4.89)%,(78.75±1.87)%,(43.58±2.42)%,(33.13±0.94)%,单纯缺氧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基线对照组的(82.12±3.15)%,(81.79±2.61)%,(64.5±4.56)%,(45.9±1.74)%,(35.45±1.25)%犦。②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使磷酸化Akt表达增加,磷酸化CREB表达提前并维持较长时间。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减轻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而Akt表达上调可能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其对缺氧神经元保护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化学合成siRNA对原代培养神经元NgR表达的抑制效果和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进行。①取怀孕16d的SD大鼠3只进行大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②化学合成一段针对大鼠NgR基因编码区的siRNA,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大鼠皮层神经元。③分别于转染前、转染后24,48,72,96h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NgRmRNA水平;转染后48h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gR表达的变化;碘化丙啶染色检测转染后各时间点神经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①转染siRNA后24h和48hNgRmRNA水平明显下降,到72h明显回升,转染后96hNgRmRNA水平与转染前已无显著差异。②与转染无关序列oligo的细胞相比,转染siRNA的细胞其NgR表达明显下降。③碘化丙啶染色显示转染后24和48h,用脂质体转染的细胞(包括转染siRNA、无关序列Oligo和单纯脂质体组)其碘化丙啶阳性率与非转染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转染后72和96h碘化丙啶阳性率显著高于未转染组[siRNA组为(12.57±0.69)%和(13.60±0.61)%;无关序列组为(12.64±0.47)%和(13.61±0.37)%;脂质体组为(12.59±0.29)%和(14.08±0.31)%;未转染组为(8.41±0.16)%和(8.40±0.71)%;P<0.05]但在各时间点,脂质体转染的各组间碘化丙啶阳性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化学合成siRNA能有效抑制原代皮层神经元的NgR表达,并于短期内维持于低水平。该段siRNA转染的毒性作用主要来自于转染试剂,与序列本身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36.
熊抗辉  张文斌  郭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5,9(9):215-217,i006
背景: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并调节神经活动,但鲜见在中枢神经脊上水平有关NOS参与内脏神经传入信息传递的报道。目的:探查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interstiti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tract,INV)内内脏传入终末与向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验证性对比观察。一单位:一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材料: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10只进行动物试验。干预:分别给PBN及舌咽和迷走神经内注射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dextran,TMR),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amine,BDA)并进行NOS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观察逆行TMR标记细胞,NOS阳性细胞以及跨神经节BDA标记的传入终末在1NV内的重叠分布和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逆行标记细胞主要位于注射侧的1NV,大多属20μm以下的中、小型细胞。NOS阳性细胞与TMR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区域重叠。计数显示:NOS/TMR双标记细胞分别占NOS阳性细胞总数的55%(17/31)和TMR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34%(17/49)。跨神经节注射BDA标记的内脏神经初级传入终末点状膨体贴近双标记细胞胞体,呈紧密接触状。结论:存在经1NV向PBN投射的内脏信息传导通路,作为神经递质和神绎信息分子的一氧化氮可能参与其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相似文献   
37.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前三里”、“后三里”穴对大鼠梗死区域缺血损伤组织、坏死神经元和血管、突触数目等变化的影响。结果电针可以改善组织病理学指标,促进突触数目和结构的恢复,增加MAP-2和SYN的表达。结论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Wistar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促进脑缺血后突触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38.
电刺激与神经康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明确电刺激特别是双侧电刺激是否为促进神经康复的理想治疗方案。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www.ncbi.nlm.nih.gov,gateway.nlm.nih.govwww.cnki.net1984-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electricalstimulation,neuro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电刺激,神经康复等。资料选择:选择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献。数据提炼:对检索到的电刺激促进神经康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文献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实验研究提示,脑存在可塑性,电刺激可通过机械刺激,造成全身血液循环的加快,促进脑血液供应,增加脑内侧支循环建立,电刺激可以调解神经递质的表达,促使神经营养因子和星形细胞增生,从而促进轴突出芽和突触形成,增强脑的可塑性。双侧电刺激可通过动员更多的神经通路来促进神经康复。结论: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实验证据表明,电刺激特别是双侧电刺激是促进神经康复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信这种康复训练模式必将得到更广泛的临床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研究位于小鼠前扣带回皮质(ACC)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对痒觉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4只6周龄GAD2-Cr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病毒激活组和病毒抑制组.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方法向小鼠ACC脑区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病毒.通过给予各种致痒剂建立急性痒觉与慢性痒觉模型,观察调控小鼠ACC脑区G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