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34篇 |
免费 | 4578篇 |
国内免费 | 11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8篇 |
儿科学 | 130篇 |
妇产科学 | 49篇 |
基础医学 | 1314篇 |
口腔科学 | 399篇 |
临床医学 | 12523篇 |
内科学 | 2328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535篇 |
特种医学 | 1904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065篇 |
综合类 | 12372篇 |
预防医学 | 1869篇 |
眼科学 | 1030篇 |
药学 | 3018篇 |
56篇 | |
中国医学 | 518篇 |
肿瘤学 | 18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5篇 |
2023年 | 1247篇 |
2022年 | 1542篇 |
2021年 | 1824篇 |
2020年 | 1533篇 |
2019年 | 1149篇 |
2018年 | 845篇 |
2017年 | 1137篇 |
2016年 | 1428篇 |
2015年 | 1752篇 |
2014年 | 2982篇 |
2013年 | 3171篇 |
2012年 | 4378篇 |
2011年 | 4478篇 |
2010年 | 4391篇 |
2009年 | 4581篇 |
2008年 | 4232篇 |
2007年 | 3689篇 |
2006年 | 3481篇 |
2005年 | 2618篇 |
2004年 | 1808篇 |
2003年 | 1249篇 |
2002年 | 1275篇 |
2001年 | 1045篇 |
2000年 | 577篇 |
1999年 | 582篇 |
1998年 | 521篇 |
1997年 | 348篇 |
1996年 | 376篇 |
1995年 | 268篇 |
1994年 | 216篇 |
1993年 | 119篇 |
1992年 | 115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瘤周一过性异常血运灌注(THPE)的诊断价值。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46例肝血管瘤和32例肝细胞癌的肿块最大直径为5cm,分别发现71个肝血管瘤和47个肝癌结节。THPE表现为在动脉期肿瘤周围的肝实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均匀强化,在门静脉期表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结果:肿块在3cm以下的肝血管瘤的THP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P<0.05);肿块在3~5cm的肝血管瘤的THPE的发生率与肝细胞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肝血管瘤中THPE的发生率为23.94%,肝血管瘤的大小与THPE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THPE常出现在快速强化的小血管瘤(58.82%)。结论:尽管缺少特异性,在<3cm快速强化的肿块中,血管瘤THPE的发生率要大于肝细胞癌,正确认识THPE能够对肿瘤的大小准确的评估并且为不典型肝小血管瘤和早期肝癌的鉴别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通过动态CT扫描鉴别快速填充型肝血管瘤(HCH)与肝细胞癌(HCC)。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11例HCH(13个病灶)和38例HCC(45个病灶)的动态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值(AV)、动脉期密度增加值(EV)、动脉-门静脉(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特点。结果:HCH病灶的动脉期EV、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分别为(112.31±25.17)HU、30.8%和0%,HCC的分别为(50.76±14.62)HU、2.2%和24.4%,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门静脉期,13个HCH病灶有8个呈高密度、5个呈等密度,45个HCC病灶4个呈高密度、12个呈等密度、29个呈低密度,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延迟期,13个HCH病灶2个呈高密度、11个呈等密度,35个HCC病灶3个呈等密度、32个呈低密度,两者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HCH和HCC的病灶大小、平扫AV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病灶的动脉期EV、A-P分流及假包膜出现率、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病灶强化特点,CT动态扫描可以对动脉期呈均匀强化的HCH和HCC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93.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6例FNH患者19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为孤立病灶,2例多发;16个病灶密度较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7个病灶直径≤3cm,12个病灶直径>3cm;8个病灶显示周边假包膜;10个病灶显示中央瘢痕及纤维分隔,其中有8个病灶直径>3cm;所有病灶在动脉期均呈显著高密度,其中16个病灶肿瘤实质均匀强化;5例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周边异常增粗的血管。结论:绝大多数FNH呈孤立界清无包膜的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实质性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显示中央瘢痕和假包膜,部分病灶于动脉期显示异常增粗的血管;多发病灶、动脉期不均强化、无中央疤痕显示及假包膜为不典型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994.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癌血供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肝癌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分别算出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结果: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灌注参数中HBF、MTT、HAF、HA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HBF、MTT、HAF、HAP可用于定量评价肝癌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995.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MPR/C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行CT平扫,16例加CT增强扫描。采用10mm层厚、层距,一次屏气下行全腹部CT扫描,将原始横断面CT图像用2.5mm层厚、1.25mm间隔重叠50%重建,获得轴面源像(ASI),然后将ASI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用Reformat软件行MPR,获得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MPR阑尾图像,在MPR基础上,再沿阑尾走行方向管腔中心划曲线,将沿曲线轨迹分布的体素重组,获得CPR阑尾图像。结果:MPR/CPR阑尾成像成功率为100%,图像直观,能清晰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诊断正确率达96%(24/25)。结论:MPR/CPR技术可获得良好的阑尾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阑尾全貌,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996.
997.
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内破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CTD)对腰椎间盘内破裂(ID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32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42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制订CTD的分型,分析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疼痛的关系。结果CTD显示椎间盘内破裂可分为4型,CTD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疼痛具有相关性,阳性和阴性椎间盘病变间对比剂平均注射剂量具有明显差异(t=4.612,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能定性诊断腰椎间盘内破裂,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D能够提供更多的基础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98.
999.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将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PSH影像表现多是肺孤立性肿块,密度不均匀,病变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10例,边缘不规则者1例;1例可见小的钙化,1例见空气新月征.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7例均匀强化,4例强化不均匀.CT与病理的关系是病变的高密度与低密度区分别对应于其血管瘤成分与囊变区.结论 PSH的胸部平片和CT平扫无明确特征表现,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MRI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诊断的SONK患者15例.全部行膝关节MRI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3例行平片检查.结果 MRI全部显示软骨下病灶,14例位于股骨髁持重部位.其中显示软骨下"骨折裂隙"征者2例;表现为软骨下线状长T1短T2信号,周围伴骨髓水肿信号者3例;显示软骨下局灶性稍长T1长T2信号者10例.5例CT检查中,只有2例清晰显示病灶;3例平片检查中,仅1例显示病灶.结论 MRI显示SONK病灶较CT、平片敏感.结合临床表现及MRI特征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