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49篇
耳鼻咽喉   39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21篇
预防医学   118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130篇
  4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腺样体又名增殖体或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两侧有咽鼓管咽口。此外,还有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咽鼓管扁桃体位于咽鼓管口后缘,加上扁桃体(习称扁桃体),这四种扁桃体呈环状排列,组成咽淋巴环,是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与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SOM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行传统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术后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SOM相比传统的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探讨新型咽鼓管吹张法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新型咽鼓管吹张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波氏球咽鼓管吹张法治疗,观察记录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声阻抗检测变化及患儿的舒适度。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声阻抗检测结果及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新型咽鼓管吹张法能提高患儿操作时的舒适度,增加患儿治疗的信心,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咽鼓管逆行插管行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2例(178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逆行经咽鼓管插管,37℃生理盐水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鼓室注药并留置.观察耳闷、耳鸣症状,鼓膜像,语频区听力恢复情况及与病程的关系.结果 全部病例178耳经1~3次治疗后,治愈119耳(66.9%),有效30耳(16.9%),无效29耳(16.3%),治愈率66.9%,总有效率83.7%.病史小于半年者,治愈率明显高于病史大于半年者,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愈率和有效率逐渐降低.结论 逆行咽鼓管插管行鼓室冲洗,盐酸氨溴索注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探索治疗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新方法.在本综述中,我们将结合自身经验介绍阻塞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吹张治疗、呼吸训练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阐述球囊扩张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7.
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索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方法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3例(78耳)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鼻内镜下,对31例(38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咽鼓管置管术,留管并反复注药治疗;对照组:对32例(40耳)患者使用传统的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术后随访6~9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16耳,占42.1%,好转18耳,占47.4%,总有效率89.5%:对照组:治愈8耳,占20.0%,好转21耳,占52.5%,总有效率72.5%。治疗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鼻内镜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是在直视下操作,通过咽鼓管的自然通道插入导管,不仅避免了损伤鼓膜,也避免了咽鼓管吹张的重复操作,为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48.
邵敏  王青  陈炫霖 《贵州医药》2006,30(5):436-436
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畸形,造成患者无法形成腭咽闭合,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吸吮、语音、听力等多种功能障碍。早期手术可获得较理想的腭咽闭合功能,达到良好的语音效果,改善咽鼓管的功能,减少中耳感染。但早期手术会对颌骨生长中心产生影响,手术瘢痕挛缩、肌张力异常会加重颅面形态的发育畸形,且幼儿体弱,对失血和麻醉耐受性差,手术危险性大。因此选择一种对颌骨发育干扰小、简单安全的方法至关重要。我科选择性地对部分幼儿腭裂患者采用了单侧法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随访评估耳闷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中长期疗效,并探讨不同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因耳闷塞感、耳鸣及听物矇眬感等咽鼓管功能不良症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且术前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评估的患者,共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2岁。术后追踪随访12~30个月并再次行ETDQ-7评估。利用SPSS 17.0软件分析ETDQ-7的总体评分及各个单项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恢复时间与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结果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ETDQ-7总体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27.0±7.9)分,术后(14.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闷塞感"、"耳内堵塞感或如同置身水下感觉,压迫感"、"感冒或鼻窦炎时出现耳部不适症状"、"耳内有嗡鸣声"以及"听声闷胀或含糊不清,有朦胧感"5项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评估时间与ETDQ-7评分之间无线性相关(Spearman检验,ρ=-0.264,P=0.167)。结论以耳闷症状为主诉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随访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与术后时间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一种咽鼓管功能检查方法进行评估。方法以JK-05A型咽鼓管功能检查仪和声导抗仪对103例(206耳)门诊病人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系数检验。结果咽鼓管主动开放功能检查(音响法)与一种被动开放功能检查(声阻抗法或TTAG法)的组合,与经典声阻抗检查的结果最为接近,是一种较好且实用的组合检查方式。结论 JK-05A型咽鼓管功能检查仪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