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06篇 |
免费 | 132篇 |
国内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21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132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741篇 |
内科学 | 373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14篇 |
特种医学 | 8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09篇 |
综合类 | 1274篇 |
预防医学 | 166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750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96篇 |
肿瘤学 | 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210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241篇 |
2007年 | 214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255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83篇 |
2002年 | 178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28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塞(ACI)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急性脑梗塞与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ACI患者110例(ACI组),另选择同期本院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10例(颈动脉斑块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明确ACI发病的危险因素,Pearson或Spearman分析A...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经皮人工血栓抽吸联合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P-selectin)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保定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血清学指标[凝血酶调节蛋白(TM)、P-选择素、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患者,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PDW、MPV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治疗重症监护室(ICU)重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ICU重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凝血酶)和研究组(n=41,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止血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核因子-κB(NF-κ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兰索拉唑+奥曲肽+凝血酶治疗ICU重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4.
赵锐琴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1,21(3):14-16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按预后情况再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39例和预后致残组17例.两两比较4组凝血功能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素(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α2-纤溶酶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在评估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本院ICU收治的254例危重症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VTE分为VTE组(106例)和无VTE组(148)。使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法测量患者空腹静脉血中TAT、PIC、TM和t-PAIC水平。使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TAT、PIC、TM、t-PAIC和VTE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它们在区分VTE中的诊断效率。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患者的28 d存活率。结果 在纳入患者中,VTE发生率 41.7%,包括16.5%肺血栓栓塞(PE),20.5% 深静脉血栓(DVT)和4.7%其他(静脉导管或浅静脉)血栓形成。与无VTE组相比,VTE组入院时血管加压药使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CRP水平、TAT、PIC、TM、t-PAIC、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TAT、PIC、TM、t-PAIC与危重症患者VTE密切相关(P<0.05)。在4个凝血标志物中,tPAIC的最低曲线下面积(AUC)为0.615,TAT的最高AUC为0.711。当应用TAT、PIC、TM、t-PAIC的组合时,AUC增加到0.814,敏感性增加到74.1%。在4种凝血标志物中,TAT、PIC和TM高水平患者的28 d存活率显著低于低水平患者(P<0.05)。结论 TAT、PIC、TM、t-PAIC联合在评估危重症患者VTE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并优于单一标志物 相似文献
96.
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手术缝合破口,补片修补,血管移植等方法治疗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8例。结果: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注射凝血酶5例及手术治疗13例均获成功,无远端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动静脉血流恢复正常。结论: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尽早处理,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凝血酶调节蛋白(TM)作为一种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3例高血压患者和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其中高血压病组37例,急性脑梗死组26例,另选择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3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高血压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M浓度。统计学采用t检验,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TM值增高;急性脑梗死在发病3~7d TM浓度最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TM水平比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头颅核磁梗死范围越大,血浆TM水平越高。结论血浆TM水平改变对脑梗死的分期、严重程度及其转归判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脑组织内蛋白酶连接素-1(PN-1)、凝血酶及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的表达及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Westernblot方法检测假手术组及脑出m模型组不同时程(3 h、6 h、10 h、12 h、24 h、48 h、120 h)PN-1、凝血酶和PAR-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假手术组可以检测到少量PN-1、凝血酶和PAR-1蛋白的表达;PN-1于脑出血后3 h开始增加,此后持续上升,10 h达高峰,后逐渐回降;凝血酶于脑出血后12h显著增加,48 h达高峰;PAR-1于脑出血后3 h即显著增加,48 h达高峰,120 h仍处于较高水平.脑出血后各时间点PN-1、凝血酶和PAR-1蛋白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N-1与PAR-1在脑出血后10h时呈负相关(r=-0.900,P<0.05),PN-1与凝血酶在脑出血后12h、120h时呈负相关(r=-0.900,P<0.05:r=-0.895,P<0.05). 结论脑出血后增多的凝血酶通过不断激活PAR-1从而介导了脑出血后的神经损伤过程,与此同时凝血酶抑制剂PN-1也大量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凝血酶过表达所引起的毒性效应:脑出血后三种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与脑出血后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脑出血(m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肿周围脑水肿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随时间变化的机制,从而为预防脑水肿提供依据。方法9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1组:在立体定向仪下将300μl生理盐水注入兔左侧基底节;2组:注入200μl自身动脉血与100μl生理盐水;3组:注入200μl自身动脉血与100μl水蛭素。每组每时相(6h、12h、24h、48h、72h)各6只兔。脑组织含水量采用干湿重法测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测定采用伊文思兰法。结果动脉血组及水蛭素干预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均在48h达到高峰.此后逐步降低。动脉血组伊文思兰(EB)于24h到达高峰,水蛭素干预组伊文思兰(EB)于48h达高峰。结论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可能和血块凝缩、流体静力压有关;至中期时凝血酶是主导因素;后期则主要由于红细胞裂解物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