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4篇
内科学   20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586篇
综合类   473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6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ESRD合并RH患者经CBP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CBP为一较好的控制ESR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免疫球蛋白(Ig)G水平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9例疮肾炎患者及11名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2和IgG水平,并作比较。结果:狼疮肾炎活动期、静止期IL-12和IgG水平较正常对照均明显升高(P<0.01),并且在活动狼疮肾炎IL-12与IgG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狼疮肾炎PBMC异常分泌IL-12、IgG,IL-12通过促进自身抗体分泌参与狼疮肾炎发病,IL-12水平可反映狼疮肾炎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 (维乐福 ,venofer)治疗血液透析 (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30例HD患者 ,分为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组和口服铁组 ,每组 15例。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组 :每次血液透析时静脉注射 2 0 0mg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 10 0ml生理盐水 ,直至完成总补铁量 ;口服铁组 :琥珀酸亚铁 2 0 0mg ,每日 3次 ,共 8周。均同时使用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EPO) 5 0 μ·Kg-1·次 -1皮下注射。比较 2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贫血均改善 ,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组血红蛋白 (Hb)上升每周 (4.5± 2 .0 ) g/L ,8周内Hb达到靶目标 (110 g)占 6 0 .0 % ,平均每人EPO总用量 4 5Kμ ,比口服铁组少 37.5 % ,而口服铁组Hb上升每周 (1.5± 0 .8) g/L ,8周内无 1例达到靶目标 ,平均每例EPO总用量 72Kμ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静脉注射氢氧化铁蔗糖复合物可作为伴有缺铁的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补铁的方式 ,配合EPO治疗贫血 ,疗效优于口服铁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4.
尿毒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尿毒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方法采用血液细胞计数仪对血液细胞进行分类与计数;使用单激光三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带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染色的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①血常规计数表明:尿毒症患者存在淋巴细胞减少症(P<0.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②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提示:尿毒症患者CD3 、CD4 、CD8 细胞百分数以及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NK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P<0.005),透析组CD8 细胞数较未透析组增加[(27.45±7.26)%Vs(20.33±7.01)%,P=0.042],单核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75.6±9.68)%Vs(63.98±12.82)%P=0.039];B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对照组[(4.33±1.69)%Vs(9.49±3.30)%P=0.001];③尿毒症患者表现为Th2细胞优势(P<0.05),Th1/Th2比值显著降低(P<0.05),长期透析后上述表现无改善。结论尿毒症患者T细胞亚群表现为Th2优势,透析患者存在B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细胞亚群的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95.
目的 了解慢性血液透析患者Kt/V标准差 (δKt/V)与血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关系 ,探讨Kt/V标准差 (δKt/V)作为血液透析充分性参数以及δKt/V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中的指示性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择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80例测定血液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测定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Kt/V ,计算δKt/V ,观察其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相关关系。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δKt/V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r=- 0 .6 90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低呈正相关 (r1 =0 .4 0 0 ,P <0 .0 1 ;r2=0 .2 5 5 ,P <0 .0 5 ;r3=0 .36 7;P <0 .0 1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透析治疗条件的掌握密切相关 ,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压的高低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亦是反映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与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δKt/V范围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参数。δKt/V可作为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基于血清胱抑素C计算的GFR(CGFR)与MDRD公式计算的eGFR的相关性,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CGFR与eGFR的相互关系。方法测定68例患者的血肌酐(Scr),应用MDRD公式计算eGFR,同时测定血清Cys C的浓度并计算CGFR。按K/DOQI指南CKD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5组,其中3、4期病例较少,故合并为一组分析。对eGFR与CGF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4、5期CGFR与eGFR密切相关,3、4期相关系数r=0.70(P〈0.05),5期相关系数r=0.83(P〈0.05)。结论CKD 3-5期患者CGFR和eGFR密切相关,CGFR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与MDRD计算评估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前瞻性观察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长期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随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肾内科CAPD患者78例共1年,随机分为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组(酮酸组,31例)、低蛋白组(26例)、常规蛋白组(21例).检测营养指标包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浆瘦素(Leptin)、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和体重指数(BMI)等,计算残余肾功能(RRF)、Kt/V、肌酐清除率(Ccr),并监测血清氨基酸谱变化.结果 与低蛋白组相比,酮酸组、常规蛋白组的营养指标升高,尤以PA、RBP、TRF、Scr升高明显(P<0.01);而酮酸组与常规蛋白组相比,BMI、TSF、MAMC、Alb、TC及TG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酮酸组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水平均高于低蛋白组及常规蛋白组(P<0.01及<0.05);与常规蛋白组相比,酮酸组与低蛋白组Kt/V、Ccr、尿量均升高(P<0.05),而酬酸组与常规蛋白组的水钠潴留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有缓解尿毒症CAPD患者营养不良的作用,并能显著提高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  相似文献   
98.
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透析过程中在线监测相对血容量(RBV)变化对预测和防止透析中低血压及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的作用.方法监测1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RBV、血压、心率的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同步测定下腔静脉宽度(IVCD)及心脏参数.结果透析结束时RBV变化范围在78.9%~102.6%,在有和无症状性低血压的透析过程最低血容量(mRBV)有显著差别[(84.41±3.85) v (87.38±4.66)%,P=0.01],RBV与超滤量及心率变化均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293,-0.359;P<0.01);IVCD变化率与RBV变化呈线性相关(r=0.311,P<0.05);透析结束时RBV降低小于5%的患者经下调干体重高血压好转.结论尽管血液透析过程中RBV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RBV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故血容量监测对预测和防止低血压具有一定作用,此外对判断干体重的高估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9.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血液透析(HD)、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及血液透析滤过(HDF)中的应用,以期得到针对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更安全、有效、简便的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方法选择56例患者分为2组:局部枸橼酸抗凝组(RCA组)46例,行血液净化86例次;对照组10例,行无肝素或小剂量肝素血液净化39例次.监测全血ACT(活化凝血时间)、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监测血清游离钙、枸橼酸、血钠、碳酸氢根浓度;监测血尿素氮、肌酐等.结果 RCA组:治疗中体外ACT较治疗前延长 39%~75% (P < 0.01),体内ACT较治疗前无延长;透析器凝血程度达2~3级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静脉壶凝血的发生率(除血液透析滤过以外)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体内血游离钙水平无明显改变,血清枸橼酸水平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内,未发生高钠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并发症.血尿素氮、肌酐等清除理想.结论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局部枸橼酸抗凝体外抗凝确切,对系统凝血功能无影响;无各种并发症;且血液净化效果好.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行HD、CVVH及HDF治疗高危出血倾向患者既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患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伴有血块,经B超、膀胱镜、CT、MRU检查可明确诊断。12例患行手术治疗,2例患未行手术。其中6例膀胱全切患采用了肾和输尿管旷置。结果 肾盂癌3例,输尿管癌l例,膀胱癌10例,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7例,鳞癌1例,腺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TNM分期:Tl期2例,T2期3例,T3期5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7例移行细胞癌分级为:Ⅱ级4例,Ⅲ级3例。14例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3个月,死亡5例,9例存活患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长期血液透析患合并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