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32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香橼为中国传统的理气中药,其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本文对香橼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黄酮类、香豆素类、生物碱类和萜类,共计167种化合物被报道。香橼在抗氧化、抗炎、抗过敏、抗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基于质量标志物的基本概念,从成分特有性、成分有效性、成分可测性3个方面对香橼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建议考虑将柠檬烯、柠檬醛、柚皮苷、橙皮苷、柠檬苦素和香橼中具有的芳樟醇、α-蒎烯、β-蒎烯、丙酸松油酯、蛇床子素及枸橼中的川陈皮素、辛弗林作为香橼药材的质量标志物。质量标志物的确定可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香橼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2.
顾琦  魏旭超  刘露  梁莹  李健  董洁  蔡徐艺  顾薇  陈军 《中草药》2021,52(5):1383-139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高良姜Alpiniae Officinarum Rhizoma、干姜Zingiberis Rhizoma、肉桂Cinnamomi Cortex、吴茱萸Euodiae Fructus、胡椒Piperis Fructus 5种辛热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并与防风Saposhnikoviae Radix等10味辛温中药挥发油进行比较,得到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差异倍半萜类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采用TIGER数据库筛选在皮肤中表达的蛋白,用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用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关键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结果辛热中药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质量分数高于辛温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在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给药时更倾向于滞留在皮内,是决定透皮促渗能力的关键成分,可能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关键物质基础。"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结果表明辛热中药挥发油外用主要涉及产热相关的核受体共激活蛋白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靶点及脂代谢相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A)、类视黄酸X受体α(retinoic acid X receptorα,RXRA)、NCOA2靶点及抗炎相关的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G/Hsynthase1,PTGS1)、PTGS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靶点,提示产热、减脂、抗炎为辛热中药挥发油倍半萜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结论β-石竹烯、α-muurolene、吉马烯、β-榄香烯、δ-榄香烯、β-芹子烯、α-胡椒烯等倍半萜类成分为辛热中药挥发油的特征组分,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A-RXRA-NCOA2信号轴及PTGS2、PTGS1、IL-6等炎性因子,从而产生产热、减脂、抗炎等作用。  相似文献   
83.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用于炎症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辉  李佳晌  宿树兰  于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1,52(23):7339-7347
炎症性疼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如何安全有效地止痛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可使药物直达患处,避免胃肠道反应和多剂量给药,减轻了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无成瘾性,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从炎症性疼痛的病证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外用透皮吸收制剂用于炎症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中药抗炎镇痛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4.
王梦溪  吴启南  乐巍  梁侨丽  谷巍  戴仕林 《中草药》2015,46(20):3215-3230
中药鲜药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中,在温病治疗中使用鲜药较多,一部分鲜药比干药的作用效果更佳、起效更迅速,在温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少,制约了鲜药制剂的合理设计,剂型改革缺乏依据和指导。通过对中药鲜药应用历史的考证,综述了近年来鲜药在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的现状,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贾梅  郑传柱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5,46(16):2428-2433
目的比较胶艾汤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血虚模型大鼠外周血象、免疫器官指数、白细胞介素2(IL-2)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以及红细胞膜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筛选胶艾汤补血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取每天于眼底静脉丛放血5 mL/kg,连续放血12d的方法,复制大鼠血虚模型;造模同时各组动物分別ig给予胶艾汤及其正丁醉、石油醚、醋酸乙酯、水部位浸膏(剂量均为生药量12g/kg),以复方阿胶浆为阳性对照。造模第12天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计算脾脏和胸腺器官指数。检测血清中IL-2和EPO水平,检测全血红细胞膜能量代谢酶Na~+,K~+-ATP及Ca~(2+),Mg~(2+)-ATP酶活性,UPLC法初步分析胶艾汤不同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BC、HGB、HCT、PLT、胸腺指数以及IL-2水平明显降低,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减弱,脾脏指数及EPO水平明显升高,表明血虚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胶艾汤正丁醇组可明显升高HCT、RBC、HGB、PLT(P0.05、0.01);降低脾脏指数及EPO水平(P0.05、0.01);明显升高胸腺指数、IL-2水平(P0.01),升高红细胞膜Ca~(2+),Mg~(2+)-ATP酶及Na~+,K~+-ATP酶活性(P0.05、0.01)。石油醚组可明显升高PLT及IL-2水平(P0.01),降低EPO水平及脾脏指数(P0.05、0.01)。醋酸乙酯组可明显降低脾脏指数及EPO水平(P0.01),升高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P0.05)。水部位组可明显升高PLT(P0.05),降低EPO水平(P0.01)。胶艾汤正丁醇提取部位中检测到其他提取部位不含有的咖啡酸、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铵,且正丁醇提取部位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磷酸川芎嗪、绿原酸的量均高于胶艾汤醋酸乙酯和水提取部位。结论正丁醇部位是胶艾汤补血作用的最强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系统梳理板蓝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板蓝根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策略。方法 通过收集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涉及板蓝根的文献数据集,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可视化。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检索板蓝根相关专利申请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申请人技术主题等方面分析板蓝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果 我国板蓝根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涉及面较广。当前,以多糖、表告依春、靛玉红等为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以抗炎、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为主的药理作用研究;以组合药物制剂开发为主要药物开发形式是当前板蓝根主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但仍存在板蓝根质量难控制、资源利用效率低、科技含量不足等制约板蓝根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结论 板蓝根在中医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板蓝根产业化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有望提升我国板蓝根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7.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uzhong Yiqi Tang (BZYQT) for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ethodsThree electronic English databases (PubMed, EMBASE and CENTRAL) and four Chinese databases (CBM, CNKI, CQVIP and WFMO) were searched from their inceptions until 30th June 2016. Participants were diagnosed with COP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s COP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or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 and were in stable stag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f oral BZYQT, alone or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lone or plus placebo we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Clinical improvement and the 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 were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defined as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index with 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 (MIP), COPD Assessment Test (CAT), and frequency of acute exacerbations. To assess risk of bias the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was used,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RevMan 5.3.0 software.ResultsSixteen studies (1400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indicated patients receiving BZYQT alone or BZYQT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linical improvement (RR 1.25, 95% CI 1.18 to 1.33, I2 = 0%), enhanced exercise capacity 6MWT (MD 51.22 m, 95% CI 45.56 to 56.89, I2 = 44%), improved lung function FVC (L) (MD 0.26 liters, 95% CI 0.18 to 0.33, I2 = 37%), reduced respiratory muscle fatigue MIP (MD 0.46 liters, 95% CI 0.11 to 0.80, I2 = 0%),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CAT (MD −2.56 points, 95% CI −3.40 to −1.72, I2 = 0%) whe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lone, or plus placebo. BZYQT also showed small bu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FEV1% and decreased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Four studies reported that no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other studies did not mention adverse events. The find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with caution because the included studies had methodological shortfalls.ConclusionsBZYQT improves clinically importan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stable COPD, such as improved clinical symptoms, exercise capacity, lu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Moreover, it has an excellent safety profile. However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to validate these preliminary findings in high quality RCTs.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补肺活血胶囊(Bufei Huoxue Capsules,BHC)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归纳总结不同类型化合物的体内代谢规律。方法 大鼠igBHC后,收集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样品并进行预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及质量亏损过滤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共检测到没食子酸、芍药苷、毛蕊异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S)-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苷等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67个,其中酚酸类成分10个、单萜类成分7个、黄酮类成分35个、香豆素类成分12个、皂苷类成分3个,主要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甲基化、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等。结论 初步阐明了BHC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转化特征,为基于体内过程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许小雪  郭盛  尚尔鑫  朱悦  严辉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1):3594-360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含姜-枣药对的方剂信息,分析其配伍特点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指导。方法 检索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数据,采用Excel软件提取方药信息,并运用R语言、Cytoscape软件对方剂组成、剂量、配比、功效、病证等进行频次统计及关联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847首含姜-枣药对的方剂,涉及中药475种,使用频次9786次,常用药对为生姜-大枣和干姜-大枣,其次为炮姜-大枣、煨姜-大枣、姜炭-大枣。目标方剂共涉及19种功效及63种病证,其中功效以补益、和解应用最为频繁,且生姜-大枣侧重于解表,干姜-大枣侧重于温里;病证以内科病证为首,主要为虚劳、腹痛、感冒等。大枣每人日服量集中于20枚以下,与补益、和解、解表等关联较强;生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20 g,与和解、解表相关联;干姜每人日服量主要为<5 g,与温里、和解相关联。生姜-大枣配比以>1为主,与补益、安神、和解相关联;干姜-大枣用于补益、安神时配比<1,用于和解时配比≥1。与生姜-大枣、干姜-大枣高频配伍的药物组成相近,均有甘草、人参、白芍、茯苓等药味;核心药物组成有所不同,与生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生姜-大枣-甘草-人参、生姜-大枣-白芍-甘草,与干姜-大枣相关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干姜-大枣-甘草-人参、干姜-大枣-当归-甘草、干姜-大枣-甘草-肉桂、干姜-大枣-茯苓-甘草。结论 含姜-枣药对方剂功效以补益、和解为主,针对不同疾病姜-枣的剂量和配比需适当调整,与姜-枣药对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为甘草、人参、白芍、茯苓。  相似文献   
90.
倪雅迪  徐羚欣  朱钰雅  肖平  段金廒 《中草药》2024,55(8):2828-2842
蛋白在中药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具有多重资源利用价值,包括药用价值、保健价值、饲用价值等,故中药蛋白开发潜力巨大。蛋白的提取分离是其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亟需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因此,需要剖析当前中药蛋白不同提取分离技术的优劣势,整合各技术的优势为中药蛋白资源产业化服务。鉴于中药材具有来源天然、储量可观、生物活性好等特点,中药蛋白实际应用的前景乐观。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蛋白资源并推动其产业化进程是当下面临的重大考验。通过对中药蛋白的资源分布情况、利用现状、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进行概述。此外,还总结了中药蛋白资源产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策略和展望,为中药蛋白资源科学开发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