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3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81.
孟娴  伍振辉  彭蕴茹  沈明勤 《中草药》2018,49(9):2076-2083
目的探索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藻组、甘草组、海藻-甘草配伍组,经过连续ig给药4周的多次给药毒性实验,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醛固酮、皮质醇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用UPLC-TQ/MS法同时检测甘草中的6种主要成分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1β-类固醇脱氢酶(HSD11B2)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组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BUN、Scr显著升高(P0.01);海藻-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K+、C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而BUN、Scr、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有轻微的炎细胞浸润,海藻-甘草组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蛋白管型。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中的甘草次酸分布明显高于甘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组、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组织HSD11B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而海藻-甘草组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增加甘草次酸在大鼠肾脏组织的积蓄,抑制肾脏组织中的HSD11B2的表达,造成醛固酮-皮质醇系统紊乱,可能是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产生肾毒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82.
目的探究中药水提液中小分子药效物质膜滤过程的变化。方法采用膜滤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预测小分子药效物质与中药水提液普遍存在的高分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配制小檗碱+高分子混合模拟溶液,进行膜分离实验,以小檗碱透过率、高分子截留率以及两者的吸附率为指标,分析高分子物质的存在对小檗碱透过率的影响;再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建立模拟体系,计算小檗碱与高分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分析高分子物质对小檗碱传质过程的影响。结果高分子物质与小檗碱混合后,小檗碱透过率显著降低;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淀粉、果胶与小檗碱之间的总相互作用能分别为-122.723 3、-83.613 0、-125.815 9 kJ/mol,其中,淀粉与小檗碱的相互作用能最小,蛋白质、果胶与小檗碱的相互作用能相差不大。结论在膜分离过程中,高分子成分与小檗碱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小檗碱传质过程的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的强弱导致小檗碱透过率大小的不同。  相似文献   
383.
郭思嘉  姜东京  李振岚  张桥  张丽 《中草药》2018,49(18):4424-4431
基于肠道微生物,对常见的3种胃肠道疾病,即腹泻、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特征以及相对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包括临床上已证实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法和微生态制剂干预疗法。旨在探讨中药及微生态制剂对以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为典型的胃肠道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更合理、有效地治疗胃肠道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4.
目的:筛选并优化五味子与杂色蛤配伍比例,并考察其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均匀设计,以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力为指标,考察五味子与杂色蛤不同配比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SAS 9.3软件拟合曲线,得到最佳配比,选取最佳配比下的不同剂量,分别通过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模型和酒精性急性肝损伤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五味子与杂色蛤配伍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ST和ALT活力,经回归分析可知AST和ALT活力随五味子剂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杂色蛤剂量增加而降低,但两者未见交互作用。确定五味子与杂色蛤最佳配伍剂量分别为0.30,0.57 g·kg-1,即配比为1∶1.9;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比例下五味子与杂色蛤的配伍组保肝效果显著且优于二者单用组。结论:五味与杂色蛤配伍后具有保肝作用,为杂色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85.
陆姗姗  赵玉荣  姚俊宏  任略  李钰  陈军 《中草药》2018,49(10):2477-2481
经皮给药系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中药挥发油作为一大类性质优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不仅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对皮肤刺激性小,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与透皮吸收的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但中药挥发油自身溶解度差,还存在不稳定的问题。目前应用于挥发油透皮促渗的制剂技术包括贴剂、包合物、凝胶膏剂、凝胶剂、微乳等,单独或组合使用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挥发油的溶解度,提高透皮促渗效果。对目前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的制剂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6.
目的:研究桑叶总酚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及成分鉴定,为桑叶总酚的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丁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乙醇提取工艺,优选纯化工艺路线及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的技术参数,包括树脂用量,pH,洗脱剂浓度等,并通过UPLC-MS对总酚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0,8倍量70%乙醇,每次提取1.5h。采用两次大孔树脂纯化,第一次用1%Na2CO3洗脱,第二次用60%乙醇洗脱。通过UPLCMS鉴定出8个酚类化合物。结论:该工艺简单,周期短,成本低,成分含量大于50%,达到了有效部位的要求,适合工业化生产,该方法可为开展桑叶总酚的降血糖作用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药物。  相似文献   
387.
中药安全性包括配伍禁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切。围绕中药配伍禁忌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重要意义,立足于中医丰富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开展古今文献整理和临床情况系统分析,结合建立适宜于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以及实验验证,阐释中药配伍禁忌相反关系特点,趋利避害的规避原则,一定配伍环境中反药同方应用特征。文献挖掘-临床分析-实验验证-深化认识的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与方法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88.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9.
目的?研究地黄中梓醇在含乙醇水溶液中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基于溶解-扩散效应、电荷效应及分子筛分理论,考察乙醇浓度对膜通量、截留率、溶胀系数的影响,进而拟合不同乙醇浓度下的梓醇传质系数,分析梓醇的纳滤分离机制。结果?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膜溶胀系数绝对值升高,膜材质在乙醇的溶胀作用下引起孔径变小,梓醇截留率从50.14%升高至91.16%,传质系数从19.27×10-6?m/s下降至9.72×10-6?m/s。结论?乙醇引起膜面溶胀并改变梓醇与膜材质和溶液之间的作用力,强化了电荷排斥效应,提升截留率升高,初步解明了梓醇在乙醇水溶液环境中纳滤分离机制,为含有机溶剂的中药提取液常温化精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90.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枸杞汤改善糖尿病(DM)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查阅文献获得枸杞汤潜在活性成分,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TCMSP、GeneCards、OMIM、TTD和DrugBank数据库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应用Metascape 3.5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 11.5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分子对接对预测得到的核心化合物及靶点进行虚拟验证。结果 枸杞汤中94个活性成分通过调控热休克蛋白90AA1(HSP90AA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MAPK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关键靶点,参与蛋白质磷酸化、分泌调节、对细胞因子的反应、老化等1996个生物过程,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环磷酸腺苷(cAMP)等203条信号通路发挥改善DM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化合物鳞叶甘草素A和甘草查耳酮B与对应靶点之间有较好的结合活性,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结论 枸杞汤中多种成分具有影响DM相关靶点的潜在作用,能够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糖异生、葡萄糖转运、炎症及免疫反应治疗DM,为枸杞汤中不同活性成分调节DM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