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6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41.
背景: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骨骼肌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表达。 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高脂组,分别给予常规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 结果和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降低(P < 0.01),大鼠葡萄糖耐量受损,胰岛素释放试验提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受损,骨骼肌组织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 0.01),骨骼肌中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2磷酸化程度降低(P < 0.01)。提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骨骼肌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蛋白表达量升高,使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2磷酸化程度降低,可能是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肥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胰岛素受体底物2;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0.020  相似文献   
42.
AIM: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vitreal conbercept (IVC) injections as pretreatment for 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 in severe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PV for PDR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VC injection before PPV were assigned to the IVC group; the others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IVC was performed 3-7d before surgery in the IVC group. All the ey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perated by the same doctor to complete the vitrectomy.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changes i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 total of 68 eyes of 63 patients (22 eyes in the IVC group and 46 ey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xamined. The risk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lower in the IVC group (2/22)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25/46, P=0.000). Furthermore, the use of endodiatherm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IVC group (1/22)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2/46, P=0.047). The surgical time in the IVC group (112.64±34.52mi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32.85±40.04min, P<0.05). Compared to the BCVA before surgery, the mean BCVA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surgery for both groups (P<0.05). CONCLUSION: PPV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can improve vision in patients with PDR. Preoperative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conbercept could reduce the chances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the use of endodiathermy and shorten the operative time, which are benefic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PDR.  相似文献   
43.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化疗与耐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其疗效常因耐药或不良反应而受到影响。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其表达或降解可能成为影响5-FU疗效的因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其在化疗诱导的细胞死亡或增殖抑制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噬在结直肠癌化疗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干预自噬影响5-FU耐药的机制。方法:体外细胞培养人结肠癌HCT-8、COLO205、LOVO和SW480细胞系,观察不同细胞系中DPD的表达对5-FU敏感性的影响,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5-FU敏感细胞,检测5-FU敏感细胞株及其相对应的耐药细胞株中DPD的表达、自噬水平及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P62的表达,并通过诱导/抑制细胞自噬,观察调控自噬状态对DPD的表达变化以及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和化疗抵抗能力的影响,通过UbiBrowser数据库筛选及免疫共沉淀实验(co-in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验证DPD降解过程中的E3连接酶,探讨自噬降解DPD逆转5-FU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DPD低表达的细胞系对5-FU的敏感性更强,其中COLO205细胞系在4种细胞中DPD表达量最高,并对5-FU的耐药性最强,而HCT-8细胞DPD表达最低并对5-FU最为敏感。与HCT-8细胞相比,HCT-8/FU耐药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DPD,以及较低的基础自噬水平;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介导的自噬激活增强了细胞的自噬水平,降低了DPD表达,同时降低了细胞增殖、侵袭和5-FU耐药性;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及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介导的自噬抑制减弱了细胞的自噬水平,增加了DPD表达,增强了5-FU耐药性。5-FU与自噬激活剂联合应用对细胞的抑效果要远远强于单用5-FU及与自噬抑制剂联合应用的效果;DPD的降解需要完整的自噬流的参与,其中自噬溶酶体的形成是DPD降解的关键步骤之一,而单一的自噬体无法对DPD进行降解。E3连接酶NEDD4在HCT-8/5-FU细胞中与DPD和P62蛋白免疫共沉淀,在DPD的自噬降解中发挥作用。结论:自噬参与DPD降解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激活自噬可促进DPD降解和抑制5-FU的分解代谢,可能成为逆转结直肠癌5-FU耐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结直肠癌常因耐药或不良反应影响其疗效,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的关键酶,其表达量或降解率可能成为影响5-FU疗效的因素,自噬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检测结直肠癌中自噬关键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P62和DPD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逆转5-FU耐药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013—2014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5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2020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接收的44例结直肠癌新鲜组织中LC3、P62和DPD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C3、P62和DPD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P62与DPD的表达呈正相关,LC3与P62、DPD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则低于其他3组(P<0.05)。P62+/LC3组与P62+/LC3+组中DPD蛋白表达量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中P62蛋白表达与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LC3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及T分期呈正相关;DPD蛋白表达则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P<0.05)。LC3、P62、DPD及淋巴结转移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四者均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C3和P62可影响DPD的表达,自噬-溶酶体途径可能是DPD降解的重要途径,其有可能通过DPD降解进而影响结直肠癌对5-FU的耐药。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富氢生理盐水(HRS)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IRI)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将24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RS组。HRS组大鼠在小肠缺血第30分钟时腹腔注射HRS(10 mL/kg);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9 g/L盐水(10 mL/kg)...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SHH)关键调节因子及其下游转录因子SOX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HL60和NB4细胞系经NCTD、SMO和GLI1抑制剂培养24 h后,用CCK8检测细胞数目;HL60细胞系经NCTD处理后,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GLI1、SMO、SOX2...  相似文献   
48.
随着对胰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相继在2018年及2020年制定发布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和《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为此,笔者对比并总结两版指南在胰腺癌的诊疗过程中的差异之处,并对新版指南中提出的新方法、新方案及热点问题等内容通过参考相关研究的最新...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浸润麻醉在拇外翻术后镇痛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48例,根据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分为联合局部浸润组和静脉镇痛泵组。联合局部浸润组24例,男2例,女22例;年龄21~78(58.3±7.7)岁;行软组织松解加Chevron截骨15例,行跖趾关节融合9例;术后即刻应用罗哌卡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混合稀释液20 ml局部浸润麻醉1次。镇痛静脉镇痛泵组24例,男3例,女21例;年龄23~81(56.8±8.3)岁;行软组织松解加Chevron截骨17例,跖趾关节融合7例;术后即刻静脉镇痛泵进行镇痛,设置基础流量为2 ml/h,自控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记录术后24 h换药时VAS,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拆线后刀口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7(14.60±0.92) d。术后联合局部浸润组与静脉镇痛泵组12、24、48 h 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72 h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0~12 h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两组均未发生麻醉药品不良反应。拆线后两组刀口愈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泵镇痛相比,罗哌卡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的局部浸润麻醉在不增加麻醉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患者拇外翻术后伤口疼痛,且不增加刀口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