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丹参酮ⅡA对骨癌痛小鼠热痛觉过敏及脊髓水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理(TNF-仅)表达的影响。方法C3H/HeNCrlVr雄性小鼠84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丹参酮IIA10μg组;(2)丹参酮IIA20μg组;(3)丹参酮IIA40μg组;(4)正常组;(5)DMSO+Sham组;(6)丹参酮IIA+Sham组;(7)DMSO+Tumor组。用热辐射刺激仪测定缩足潜伏期(PWTL)。应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各组小鼠基础PⅥ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癌痛组PWTL明显降低(P〈0.05)。术后21d,和正常组相比,丹参酮IIA+Sham组、DMSO+Sham组PwTL和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SO+Tumor组PWTL[(6.19±1.26)s]明显低于正常组[(16.01±1.59)s](P〈0.05),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高于正常组;丹参酮IIA20μg组[(9.83±1.26)s]、丹参酮IIA40μg组[(10.29±2.95)s]PWTL高于DMSO+Tumor组,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则低于DMSO+Tumor组(P〈0.05);丹参酮IIA10μg组PwTL[(6.67±0.96)S]、脊髓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与DMSO+Tumo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丹参酮ⅡA具有剂量依赖性抗癌痛作用,抑制脊髓水平表达释放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β-榄香烯与紫杉醇对乳腺癌细胞株协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别以β-榄香烯注射液(2.5、5.0、10.0、20.O、40.0、80.0、160.0、320.0、640.0μg/mL)、紫杉醇注射液(0.00100、0.00200、0.00400、0.00800、0.01600、0.03125、0.06250、0.12500、0.25000μg,mL)作用24h和48h以及两药联合处理人乳腺癌细胞株MB-468细胞,SRβ法检测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1)、细胞周期蛋白β1(cyclinB1)、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1cip1和P27kip1表达变化。结果单药β.榄香烯或紫杉醇对MB-468细胞株生长均有抑制作用,β-榄香烯24h和48h的IC50和IC20值分别为34.20、52.59和10.15、17.81阻g,mL,紫杉醇24、48h的IC50值分别为2.449和1.698μg/mL。联合组(β-榄香烯和紫杉醇的浓度分别为20、40和0.016、0.008μg/mL)对乳腺癌Mβ-468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具有协同作用,Q值〉1.15。β-榄香烯组(52.59μg/mL)cyclin-β1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下降,联合组较紫杉醇单药组(1.698μg/mL)cyclinβ1的表达水平也有降低,联合组P27kip1蛋白的表达较β.榄香烯和紫杉醇单药作用时有增加。结论β-榄香烯对紫杉醇具有协同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β1表达和上调P27kip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3.
24.
25.
国产FM-1型模拟定位机,在性能上不如进口机器,由于进口机器价格昂贵,而国产机器便宜,为解决与国产机器性能、技术指标上的差异。1995年2月经过改进在原功能上配备计算机控制系统,既保持原来的操作功能,又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控制模拟定位治疗计划系统的实施,使性能大有改善,并具有靶区定位精确、可靠、性能稳定、图像分辨率清晰,同时适用于立体模拟定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14例,采集相应临床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抗菌药物使用、误吸、是否发生感染及感染部位等,分析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14例口腔颌面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29例(感染率为13.55%),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及手术切口。29例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共分离出4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1.43%,主要菌种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及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42.86%和71.43%;革兰阳性菌占29.35%,主要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为57.14%,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占6.1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抗菌药物使用及误吸等为口腔颌面术后感染发生相关因素。结论口腔颌面术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且对抗菌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年龄、手术时间、术中抗菌药物使用及误吸为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可为口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内镜鼻腔鼻窦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随机选择2000年1月~2007年12月的810例采用局部麻醉施行的内镜鼻腔鼻窦手术进行临床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价麻醉效果,并观察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表现、手术费用及患者对手术的总体评价。结果 VAS总体评分是(3.18±0.46)分,其中无痛与轻微疼痛占78.28%(634/810),中度疼痛占16.71%(136/810),重度疼痛占5.01%(40/810)。手术出血量(43.25±27.46)ml,手术时间(41.14±9.479)min,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78%,术后6个月治愈率为78%(612/810),手术费用4000~6000元。患者对住院手术治疗过程总体评价(9.28±2.21)分。结论患者对手术的总体评价良好。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熟练,具备较为先进的手术器械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内镜鼻腔鼻窦手术可以在局部麻醉下施行。  相似文献   
28.
蒋晖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0):1426-1428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因子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2年4月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95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等各项临床相关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ivin在95例结肠癌患者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Livin在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46.32%(44/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5/39);Livin基因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病灶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 (P<0.05)。 结论:检测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结肠癌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可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29.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卵巢上皮性癌术后监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卵巢上皮性癌术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33例卵巢上皮性癌术后临床完全缓解6个月以上患者进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经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SEM)同时重建衰减与无衰减校正断层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病变/正常组织比值(L/B).并与同期CT、B超结果和血清CA125水平比较.20例施行2次探查术或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以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评判,13例未再次手术者以随访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18F-FDG符合线路显像24例患者发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灶,3例假阳性.衰减与无衰减校正图像L/B分别为4.9±4.3和4.2±4.0.9例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4例假阴性.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62.5%、78.8%、87.5%和55.6%.与CT、B超结果比较,准确性差异有显著性(x2=4.89、5.0,P均<0.05).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能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不足,增加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的EGFR和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肺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厦门艾德ADxARMS试剂盒进行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18,19,20,21外显子)基因和K-ras(12,13,61密码子)基因突变的检测。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吉非替尼的治疗。结果:98例样本中31例发生了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1.6%(31/98),其中15例为19外显子缺失,13例为21 L858R外显子点突变,3例为20外显子突变,1例为18外显子突变。其中1例既有19外显子缺失突变,又有20外显子突变。腺癌中EGFR基因突变率较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高。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较男性高。不吸烟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较吸烟患者高。低分化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较中、高分化患者高。21例发生了K-ras基因突变(21.4%),其中12、13、61密码子均发现突变。突变率腺癌较鳞癌、腺鳞癌、大细胞癌高,与是否吸烟、患者性别、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较高,K-ras基因突变率较低,且两者不存在同时突变,EGFR基因突变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性别等相关。K-ras基因突变与组织学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