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对我科2002—09/2007—06小儿胸腰段椎管内肿瘤误诊为髋关节疾患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4岁,发病到确诊时间最矩2周,最长4个月。开始发病时疼痛表现在左髋部1例,右髋部2例、双侧髋部2例,被误诊为小儿髋关节滑膜炎3例、小儿股骨头骨软骨病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  相似文献   
153.
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空心加压螺钉、DHS、DCS、Gamma钉、PFN、解剖型钢板等。自2004年1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DHS结合TSP(大粗隆支持钢板)治疗EvansⅢB、Ⅳ型(伴股骨大粗隆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7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4.
跖跗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跖跗关节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7月,9例跖跗关节损伤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3.5 岁。损伤按Quenu-Kuss分型:A型5例,B型3例,C型1例。采用1~2个足背纵行直切口,克氏针和空心螺钉内固定。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对患足的功能进行评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感染1例,1例发生创伤后关节炎,无克氏针松动。AOFAS总评分由术前的(15.5±4.2)分提高到术后的(92.0±5.2)分(t=-45.95,P<0.01);9例患者中,好7例,较好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4例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DCS内固定治疗。术前内科医师协助诊治,术后进行个体化康复和骨质疏松治疗。结果随访9~36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心、脑、肝、肺并发症,均骨性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依据HSS髋关节评分法评定功能,优14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88.2%。结论积极处理内科疾病、个体化康复训练、积极治疗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牢固的固定,是该类骨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6.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7.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 < 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8.
于燕  刘如意 《吉林医学》2011,32(17):3407-3408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含量与转氨酶及胆红素的关系。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365例来自门诊和病房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同时采用酶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抗-HCV,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转氨酶(ALT和AST)及胆红素(TB和DB)。结果:365份血清标本中,抗-HCV均为阳性,360份标本HCV-RNA均高于上限值(1000 IU/ml)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8.63%,说明两种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HCV-RNA含量与ALT和AST的异常率呈正相关(ALT:r=0.971,P<0.05;AST:r=0.956,P<0.05),HCV-RNA含量和胆红素异常率不相关,HCV-RNA含量和转氨酶及胆红素浓度水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HCV-RNA和抗-HCV的检测是诊断HCV-RNA感染的重要指标,HCV-RNA是反映HC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转氨酶和胆红素测定可以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的复制状况及肝脏的损伤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9.
姜宁  李晓利  李随茸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794-2795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6例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灯盏细辛注射液,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7.0%,对照组63.6%,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灯盏细辛对偏瘫患者的肌力恢复有明显的改善,与常规治疗合用临床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0.
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收治的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他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占56.1%,硬膜外占21.1%,髓内占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