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5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7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最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单心室在胎儿期的常见类型、合并畸形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选择我院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心脏病345例中单心室73例,其中双胎3例.采用全面、系统的多切面胎儿超声心动图连续扫查法,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73例单心室中单纯性3例,合并单心房44例,合并单心房并永存动脉干18例、肺动脉闭锁2例,合并单心房并肺动脉口狭窄20例、部分型房室隔缺损4例、主动脉或瓣膜发育不良3例.单心室分型:A型24.7%,B型13.7%,C型46.6%,D型15.0%;主动脉右转位68.2%;共同流入型单心室45.2%,单流入型42.5%,双流入型12.3%.终止妊娠42例,病理证实11例,失访31例.结论 胎儿单心室病例中合并畸形发生率较高;分型中以混合型C型及主动脉右转位最多见;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应注意心腔内粗大乳头肌和异常肌束与室间隔的鉴别,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单侧肺动脉起源异常(AOPA)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9例AO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 19例AOPA患者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占68.42%(13/19);单纯肺动脉起源异常占31.58%(6/19),伴有其他心脏畸形者占68.42%(13/19)。3例患者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和异常起源肺动脉环缩术,余16例接受矫治术。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肺动脉分叉结构消失,缺如一侧的肺动脉由主动脉发出。超声诊断AOPA的准确率为94.73%(18/19)。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吻合口及肺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 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OPA的有效方法,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4.
为评价超声背向散射参数判定心肌组织纤维化的临床价值。采用 H P S O N O S2500 型超声检查仪观测24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 M I)患者梗死灶、38 例扩张型心肌病( D C M )和 45 例Ⅱ型糖尿病( D M)患者、正常对照组 40 例室间隔、左室后壁心肌的背向散射参数——背向散射积分( I B S)和 I B S的心动周期变化幅度( C V I B)。结果: O M I梗死灶、 D C M 和Ⅱ型 D M 患者心肌的校正 I B S( I B% )平均值均显著增大, C V I B均降低或出现 I B S曲线形态明显异常。 I B% 、 C V I B对 O M I、 D C M、 D M 均有较高的阳性预告值和阴性预告值。结论:背向散射参数对判定心肌病变、判断心肌纤维化程度较为客观、简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10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畸形的超声表现,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8年经手术证实的10例UCSS的超声资料.结果10例UCSS中完全型7例;终末部分型2例.中央部分型1例;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和声学造影表现为CS扩大4例,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直接进入LA2例.其它合并先天性畸形超声表现各异,超声结果与手术基本一致.结论当2DE和超声造影表现为PLSVC直接回流入LA,无正常CS回声或CS间隔连续不完整应诊断为UCSS.超声造影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 对28例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DM Ⅰ组),19例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DM Ⅱ组)及27例健康体健者(对照组)行常规二维超声,录取图像后导入EchoPAC分析软件,用斑点追踪技术对左室应变及扭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DM Ⅰ组及DM Ⅱ组与对照组比较,纵向应变和扭转角度峰值减小,扭转速度达峰时间缩短,解旋速度达峰时间延长、扭转速度峰值、解旋速度峰值及解旋率均减小,且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差异更明显.结论 S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正常人房间隔应变率成像的特点.方法 应变率成像定量分析40例正常人房间隔应变率,测量应变率曲线与应变曲线的左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参数,观察彩色曲线M-型变化特征.结果 正常人群房间隔应变率曲线包括收缩期峰值SRs、舒张早期峰值SRe、舒张晚期峰值SRa,房间隔应变曲线包括零初长Ss波、舒张早期Se波切迹,平台期、舒张晚期Sa波,彩色曲线M-型可形象直观的反映房间隔运动变化.结论 房间隔应变率成像可以直接而形象的反映心房的形变,并与左房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图(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分析正常左室等容收缩期是否为血流动力学停滞期.方法 健康志愿者50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记录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VFM技术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室内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 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涡流,并持续至整个等容收缩期,于射血早、中期消失.它使左室腔内原本朝向心尖的血流于心尖部转向,向基底部流出道流动.结论 等容收缩期并非左室的血流动力学停滞期,在这一时相,心脏依靠涡流完成了血液的传递和血流的转向,更实现了血流动量的传递.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方法 选择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29例(脑梗死组)及正常人30名(对照组),以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收缩期血管内径(Ds)、血管内-中膜厚度(IMT),记录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形态、回声类型及斑块数目并测量大小;以TCCS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 脑梗死组颈总动脉Ds、最大IMT与平均IMT均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个数、多发斑块血管数、混合性回声和低回声斑块个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患侧和健侧MCA的RI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患侧MCA P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TCCS评价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为无创、早期诊断脑梗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指标,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后对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选取24例男性AMI患者作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发病24 h内均接受PCI,试验组患者于术后7~14天内接受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DI测量二尖瓣瓣环及左心室壁相应梗死部位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S_a、S_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_a、E_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_a、A_m),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S_a、S_m、E_m、E_a/A_a及Em/Am均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及6个月LVEF及E_a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自体BMMNC移植较常规PCI更有助于AMI患者局部及整体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善;利用TDI可对其进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