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31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2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35篇 |
外科学 | 488篇 |
综合类 | 275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75篇 |
2001年 | 106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脊髓半切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脊髓半切伤(hSCI)后脊髓远端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意义,并探讨反应性胶质化在脊髓半切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脊髓半切伤后1d、4d、7d和14d组。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中GFAP的表达;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CBS)对各组评分。结果:hSCI后远端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1~14d呈进行性增高,损伤各组CBS1~14d呈降低趋势,两指标有显著性相关性(r=-0.05,P<0.01)。结论:hSCI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其反应性胶质化对脊髓再生和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重组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对荷骨肉瘤裸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 1)对骨肉瘤细胞种植及骨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融合蛋白形式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 MCP- 1后予以提取、纯化。将 50只裸鼠分为 10组 :其中 A1~ 4组在接种 4.4× 106个骨肉瘤细胞的同时注射 MCP- 1,剂量分别为 1μ g、 10μ g、 100μ g、 1 mg; B0~ 4组在骨肉瘤细胞接种 2周形成瘤体后局部隔日注射 MCP- 1,剂量分别为 0μ g(0.2 ml生理盐水 )、 1μ g、 10μ g、 100μ g、 1 mg,共 20 d; C组为正常裸鼠注射生理盐水作空白对照。结果 A2~ 4组中 MCP- 1明显阻止了骨肉瘤细胞的种植, A1组中极小剂量的 MCP- 1也明显延迟其种植生长,抑瘤指数为 69.69%; A1~ 4组裸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值明显低于 B0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1)。此外, MCP- 1对已形成的骨肉瘤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3组抑瘤指数达 84.32%。病理检查示各组裸鼠的重要脏器未见明显损害。结论 MCP- 1具有显著的阻抑骨肉瘤细胞种植、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局部应用辅助其他治疗手段用于预防手术野内肿瘤细胞的种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3.
寰枢椎不稳的颈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对寰枢椎不稳的颈后路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方法 共78例患者,男57例,女21例;年龄3-7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突骨折(新鲜骨折、陈旧骨折、骨不连)38例,齿突游离小骨1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寰枢椎肿瘤6例,枕颈部发育畸形6例,寰椎椎弓陈旧性骨折5例。78例均行颈后路手术,包括枕颈融合术32例,其中单纯植骨融合11例,辅以CD-Cervical内固定11例,Cervifix内固定10例;寰枢椎融合术46例,其中钢丝钛缆内固定37例(9例同时行寰枢椎经关节间隙螺钉内固定术),Apofix椎板夹内固定9例。结果 78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8年,平均38.4个月。骨性愈合75例,不愈合3例。术前合并神经系统症状38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0例,明显改善11例,轻度改善3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结论 对于由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及横韧带断裂等引起的寰枢椎不稳,应早期进行后路融合术。充分控制寰枢椎活动,精心准备植骨床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FP)和运动诱发电位(MF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1)A组中3只大鼠损伤3个月后出现CSEP波,5只出现MEP波,B、C组动物未发现电生理信号恢复;(2)重新出现的CSEP或MEP信号均较损伤前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3)A组脊髓神经功能较B、C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BDNF基因修饰细胞脊髓内移植能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5.
脊髓型颈椎病误诊误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13例误诊误治患者的临床分析,明确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治原则。方法:讨论13例误诊误治患者原因。结果:误诊误治患者的原因均属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概念含混,对其治疗原则模糊。结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首先要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严格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和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157例伴有性功能障碍的男性腰椎疾患患者分为单纯腰椎疾患组(82例,A组)和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组(75例,B组),治疗前填写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表(IIEF-5)、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同时行球海绵体肌反射(BCR)、坐骨海绵体肌反射(ICR)、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SEP)潜伏期、波幅的检测.A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B组患者经临床分为早、中、晚期后再分为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对照组均给予手术治疗.心理干预组除了手术治疗外,同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后再次采用IIEF-5和BCR、ICR、SSEP检测,并与治疗前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组患者性功能障碍主要为轻度勃起功能障碍(ED),而B组患者主要为重度ED.A组患者BCR、ICR、SSEP检测结果同正常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理干预组IIEF-5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B组患者中,轻度ED患者潜伏期较正常值和A组延长(P<0.05),中度ED和重度ED患者潜伏期延长更加明显(P<0.05);处于临床早期的患者心理干预治疗组性功能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但是处于临床中、晚期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单纯腰椎疾患及临床早期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性功能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中晚期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以神经功能损伤为主.心理治疗能够改善单纯腰椎疾患及临床早期马尾综合征患者的性功能,对处于临床中、晚期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行单纯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陈旧性颈椎半脱位患者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超过2个月,行前路减压,术中试图通过撑开螺钉及钛网钢板同定的运用,以获得减压固定、恢复正常序列.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颈椎序列及椎间隙高度,随访6-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植骨未融合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3.4分恢复为最后随访时平均15.9分,改善率为69.4%.结论 对于陈旧性颈椎半脱位,后方结构已纤维愈合稳定,而且无明显后方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技术完全能达到减压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大鼠呼吸功能后膈肌的病理学变化及膈肌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的特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6个月6个时间组。取下颈部正中切口,将双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干起始部。术后第1~6个月各组样本取颈后正中切口,切除C3全椎板充分显露颈髓并于C3、4水平锐性横断。证实胫前肌MEP完全消失后,于两侧腋前线肋下缘作切口,显露该处膈肌腹腔侧。直视下将同心针电极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垂直胸壁插入膈肌肋部,监测其MEP的变化。然后完整取出膈肌,于电子天平称重。并于右侧腋前线顺膈肌肌纤维方向切取2 mm宽肌条行HE染色。分析膈肌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结果]神经移位后随着时间延长,大鼠膈肌MEP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逐渐增大。6个月组MEP波幅为(6.35±0.51)mV,潜伏期为(3.41±0.36)m s。同时,膈肌逐渐饱满,肌重逐渐恢复,6个月为正常对照组的(97.23±4.07)%。肌纤维截面积也逐渐增大,6个月组达(1 741±439)μm2为正常对照组(1 809±461)μm2的(98.28±3.65)%。6个月组的各数据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电生理及病理学来看副神经可作为运动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40.
对过伸性颈脊髓损伤的再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因颈椎过度伸展性暴力造成的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轻度或隐匿的颈椎骨关节与椎间盘及韧带损伤,常规X线平片多无明显征象,如忽视了损伤的机制,易因疏漏而影响诊治。自1954年Schneider等首次报告颈椎过伸性颈椎脊髓损伤,人们开始逐步认识这种损伤机制。这种类型的损伤既不同于伸展型损伤,也有异于伸展压缩型损伤,但临床上并不少见。据报道,该损伤占颈椎各种类型损伤的35%~60%,通常合并不同程度的不完全脊髓损伤,如脊髓中央损伤为主的中央综合征、前脊髓综合征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等,而且多见于颈椎退变的中老年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这种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