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3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行胃切除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感染危险因素,控制胃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8月208例行胃切除患者临床资料,留取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K-B琼脂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8例行胃切除的患者发生感染112例,感染率53.85%;分离出12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占38.71%,革兰阴性菌76株占61.29%;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85.00%;对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12.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6.00%;行胃切除的患者发生感染与其年龄、住院时间、留置尿管及使用呼吸机等因素有关。结论医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感染,如若胃切除术后感染发生,首先应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耐药性分析,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感染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单纯抗菌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单纯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粒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在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7例,感染率为98.53%;对67例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共检出病原菌30株,检出率为44.78%;其中革兰阴性菌共19株占63.33%,革兰阳性菌7株占23.33%,真菌感染4株占13.3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肺部、消化道以及口腔为主,而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ANC)水平及化疗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易感因素进行联合用药,患者的发热时间以及ANC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医院感染,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偏高、住院时间长、ANC水平偏低以及化疗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通过与粒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mg/次,1次/d,对照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8水平较前明显下降(t=2.39、2.45、2.31、3.14、3.37、2.84,P〈0.05),且强化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t=2.38、2.44、2.24,P〈0.05);同时强化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X^=4.55,P〈0.05)。对照组和强化组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例(10.53%)和6例(15.79%),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TNF—α和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4.
摘 要 目的:了解抗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妇产科上报的抗菌药物ADR/ADE报告。结果:165例ADR/ADE患者,平均年龄(28.76±6.80)岁,年龄越高,ADR/ADE发生率越高;青霉素类药物ADR/ADE发生率2.41%,居首位;头孢菌素类药物ADR/ADE例数占73.33%,但ADR/ADE发生率低于均值0.47%;超剂量使用与ADE发生有显著关系,超剂量使用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发生ADE,P值分别为0.002,0.034;165例ADR/ADE患者,静脉滴注149例,肌内注射12例,口服4例。结论: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和护理干预,加强ADR高发生率药物监测,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减少或避免ADR/ADE发生。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探讨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某院一线化疗失败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2016年1月~2018年7月)开展前瞻性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二线化疗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帕替尼,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6.67%(观察组)、20.00%(对照组),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株MGC803内乳铁蛋白(LTF)基因的甲基化和表达情况,探讨LTF的DNA 启动子区甲基化异常 与其在胃癌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 方法检测MGC803 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使用real-time PCR 和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LTF 在MGC803内的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用去甲基化剂5-aza-CdR 处理胃癌细胞株,观察给药前后的DNA 甲基化状态和mRNA 表达情况。结果 MGC803 启动子甲基化率达59.8%,使用5-aza-CdR 处理的两组(2滋mol/L组和10滋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甲基化率差异、LTF 的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随着MGC803启动子甲基化程度的下降,其mRNA 和蛋白表达增加;而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LTF 基因在胃癌细胞株MGC803 内表现为较高甲基化状态,而且LTF的表达和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相关,使用去甲基化剂能逆转DNA 的甲基化情况从而使其mRNA 重新表达。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敌草快(DQ)混合百草枯(PQ)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日至2022年3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5例百草枯、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混合组、百草枯组(PQ组)和敌草快组(DQ组)。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器官功能不全, 不同中毒剂量与预后的差异。根据混合组患者90 d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 对比生存组与死亡组各指标差异。将各指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经Log-Rank检验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混合组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混合组31例, PQ组92例, DQ组22例。三组对比年龄、中毒量、器官功能不全个数、PSS评分和APACHE I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主要损伤器官为肠道、肾脏、肝脏、肺脏和神经系统, 各器官损伤比例高于PQ组和DQ组。三组对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HB、肌酐、AST、乳酸、PT和APTT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中毒组口服<20 mL均存活, 口服20 ~50 mL共8例, 均死亡, 口服51 ~100 mL共11例, 死...  相似文献   
98.
在住培期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较好的科研和临床能力训练十分重要,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笔者科室对4名骨科专业型硕士生试点一对一地配备了专职研究员,担任其科研指导教师,4名学生按规定时间和培养条件到各亚学科专业轮转时,各专业均指派1名临床教师带教,并建立以学科指导教师(导师)、科研指导教师、专科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为主的“1+3”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参与试点的4名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能力均有提高,文章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因此“1+3”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将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成临床、科研兼顾的未来骨科医师的有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超声介入活检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介入活检诊断,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其诊断不同类型乳腺叶状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结果:所有44例患者经超声介入活检检查后,确诊或倾向于诊断为良性肿瘤的患者34例,诊断为交界性肿瘤的患者6例,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4例。观察其超声表现,均可见肿瘤单发,直径在7mm~100.2mm之间,平均之间为(39.4±11.5)mm,≥50mm的巨型肿瘤仅有14例(31.82%),多数肿瘤病灶的边界清晰(39例),肿瘤的内部回声以实性肿块为主(36例),形态以分叶状为主(32例),血流信号则以血流信号欠丰富或无血流信号为主(39例)。将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超声介入活检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可见其总的诊断准确度可达97.73%(43/44)。其中,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以及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均接近或为100.0%,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介入活检应用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