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8例,术中切开腕管6例,植骨8例,术后加用石膏外固定4例.结果 38例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6~16个月.按照C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Sarmiento改良)评价腕关节功能:优23例,良9例,可5例,差1例.切口浅表感染3例.结论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固定牢靠,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术后疗效与切口的选择、骨折的分型、内固定的选择等有关.  相似文献   
2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9例(29髋)首次THA后早期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并针对脱位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患者中,软组织张力异常17例;假体位置不良6例;假体位置不良伴软组织张力异常1例;患者活动范围超过安全范围5例。其中15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7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再脱位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外展中立位牵引,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结论: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出血量大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出血可减少输血带来的并发症,节省社会资源.临床上对如何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研究很多,主要措施有术中使用止血带、膝关节动脉网处理、采用止血药物、选择麻醉方式及术后伤口引流、肢体放置位置、伤口包扎方法等,但各种措施各有利弊,具体疗效也存在争议.该文主要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预防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改良EPSTR法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85例(87髋)全髋置换中采用改良EPSTR法对后路结构进行修补,男39例,女46例;年龄62~85岁,平均69.5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8髋,股骨头坏死25髋,髋关节骨关节炎3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1髋。结果:8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没有发现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外旋挛缩畸形和大转子骨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9.2±4.5)分。结论:改良EPSTR法是一种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捷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满足日常生活活动范围条件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优化组合。方法:建立人工全髋关节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内旋≥30。、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一般标准,而将屈曲≥120、屈曲90。内旋〉145。、后伸≥30。、外旋≥40。定义为严格标准,头颈直径比为2—2.92,假体颈前倾角为0一30,髋臼杯前倾角为0一70,外展角为10。~60。,颈干角设定为135。,计算满足上述两组活动范围,髋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杯前倾角安装角度,在以臼杯外展角为横坐标,臼杯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进行描述,采用SAS6.1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头颈比大于2.37时,臼杯角安全范围增大明显,严格标准活动度下的安全范围比一般标准条件下的小。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一0.816X1+39.76(R。=0.993),Y2=-0.873X2+47.04(R^2=0.999)。结论:头颈直径比较大的假体髋臼杯角安全范围明显增大,建议选择头颈比直径大于2.37的假体。髋关节活动范围要求越高,髋臼杯角度安全范围就越小,但可以通过选择较大头颈直径比的假体来纠正。杯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的临床初步效果。方法 6例平山病患者采用3节段或4节段的颈前路钢板固定,未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或椎体次全切,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病情无明显进展。4例存在手指伸直时束颤者术后3例即刻消失,1例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受累肌肉外形及肌力均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4.6分±1.2分,术后平均为16.2分±0.6分。结论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山病能迅速缓解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早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最后随访的92.5±11.2(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 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8.
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2月至2009年5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3~45岁,平均34.2岁;左侧6例,右侧7例。按Letenneur分型:股骨外髁,Ⅰ型3例,Ⅲ型2例;股骨内髁,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3例。根据骨折类型,按不同入路应用松质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13例均获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等并发症。术后半年根据Letenneur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可3例。术后半年X线片示骨折骨性愈合,未发现空心螺纹钉松动、断裂及骨折不愈合等。结论:空心拉力螺钉治疗Hoffa骨折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骨折线的位置及骨折块的大小等因素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解剖胫腓连接并获得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比较和归纳韧带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具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小腿标本,死亡年龄为46~75岁,平均61岁。采用层次解剖法,测量以下数据: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的平均长度、宽度、厚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与水平面夹角,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结果 胫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18.18±2.64)mm,宽度为(13.28±1.82)mm,厚度(1.98±0.24)mm,与水平面夹角为38°±4°,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33°±3°。胫腓后韧带平均长度为(16.12±2.40)mm,宽度为(11.58±1.98)mm,厚度(2.52±0.32)mm,与水平夹角为31°±5°,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29°±4°。胫腓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4.42±4.54)mm,宽度为(4.96±0.92)mm,厚度为(3.12±0.42)mm;骨间韧带平均长度为(22.24±3.92)mm,宽度为(16.42±2.32)mm,厚度为(1.42±0.44)mm。 结论 揭示了胫腓连接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0.
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尸体髋关节行CT成像得到髋关节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n igraph ics NX 2.0和Solid-W orks 2006 SP 0.0构建出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模拟全髋置换术进行装配,将坐股韧带按其术中重建位置进行构建。骨骼与金属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关节囊六面体连接单元划分,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撞击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von M 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多体连接、大界面划移、大变形的坐股韧带重建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其关节面的最大主应力值大于仅有金属的模型。结论构建的坐股韧带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髋关节稳定力学机制及韧带损伤、重建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关节囊韧带重建具有稳定髋关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