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法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内侧间室KOA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胫骨高位截骨组(n=42)、单髁置换组(n=40)和腓骨近端截骨组(n=30),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胫股角(FT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腓骨近端截骨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和单髁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低于胫骨高位截骨组和单髁置换组(P<0. 05),单髁置换组的住院费用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0. 05)。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VAS评分、FTA较术前均明显降低,HSS评分、KS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 05)。胫骨高位截骨组出现1例伤口感染、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膝内翻复发,单髁置换组出现2例屈膝时髌骨弹响,腓骨近端截骨组出现1例腓浅神经感觉支牵拉伤。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侧间室KOA的临床疗效相近,且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腓骨近端截骨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更少,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膝周软组织缺损的诊治.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周软组织缺损病例43例,采用一期彻底扩创后组织瓣转移覆盖创面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4年.43例术后切口Ⅰ期愈合,骨愈合时间3~5个月,除1例骨髓炎复发外其余均一期治愈.4例膝下截肢后残端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后外观满意.结论 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比目鱼肌瓣及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最为常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查在上臂桡神经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展  陈德松  陈为民  张春 《中国骨伤》2013,26(4):336-33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上臂桡神经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1年7月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0~40岁,平均32岁;病程4个月~2年.患者上臂外侧疼痛,体格检查发现神经扣击试验阳性,伸腕伸指肌力减退.根据临床体征和体格检查诊断为上臂桡神经炎.所有患者采用B超检查,并进行电生理、病理检查.将超声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所见的桡神经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将B超检查结果与电生理、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超显示患肢桡神经平均直径(0.29±0.04) cm,平均面积(0.23±0.05) cm2,均大于健侧.超声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所见的桡神经病变一致,而且B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B超检查为上臂桡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应用带阔筋膜张肌髂骨瓣转移和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旁肌横截面的测量方法,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 方法 将9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进行CT扫描,在横截面上标记相关解剖标志,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分析各参数与椎旁肌损伤的关系及其与术后疼痛、功能障碍相关性。 结果 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椎旁肌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明显大于术前(P<0.01),而末次随访时小于术前(P<0.05)。术后-术前、末次随访时-术前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之差与术后4 d、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以最大矢状径的变化最为相关(b'=  -0.521)。 结论 在CT横截面上可精确识别相关的解剖标志,并能准确地测量椎旁肌最大冠状径、最大矢状径及椎旁肌面积,为评价手术对椎旁肌肉损伤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伽马3型髓内钉(Gamma 3)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 plate,PF-L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5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Gamma3组28例,PF-LCP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53例患者术后获得9.5个月(6~18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amma3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物之一,相对PF-LCP具有更好的优越性,但仍存在发生一些并发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跟骨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跟骨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并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同时配合围手术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并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皮瓣最终全部存活,皮瓣存活率100%;对照组41例皮瓣最终存活,皮瓣存活率为9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研究组踝关节功能评分(HHS)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第3个月患侧肢体HHS评分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第6个月健侧HHS评分和患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伤口均达到I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6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出现发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软组织皮肤缺损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护理配合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手术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围手术期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60~81岁,平均67.5岁。36例中行潜行扩大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6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减压术10例、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例。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4例:3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心律失常,1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2例泌尿系感染,1例焦虑等精神症状。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好转。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0.5~5年,平均2.5年。Oswestry评分从术前(45.66±7.12)分改善至(16.80±5.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身体条件不是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绝对禁忌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张春 《中国骨伤》2010,23(5):360-363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METRx 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应用X-Tube辅助行微创单侧经后路腰椎体间融合11例,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其中L4,5病变18例,L5S1病变11例.结果:29例手术时间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平均350 ml.29例均获随访,时间5~19个月,平均9.8个月.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3±6.7)分降至术后1个月(2.3±0.8)分,末次随访(1.3±0.5)分;ODI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44.8±7.1)分降至术后1个月(16.3±5.7)分,末次随访(2.6±4.5)分;手术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19例、良7例、可3例.在随访时间超过9个月的25例患者中,有23例经X线及螺旋CT扫描结合二维重建显示椎间隙已经明显骨性融合,手术疗效良好.结论:X-Tube辅助下单侧神经根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是临床上可行、实用的一种微创术式,适用于L2,3至L5S1节段病变的治疗,但由于X-Tube工作通道能提供的操作空间有限,手术视野小,所以术中的操作顺序以及术前的病例选择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L5、S1前路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7具完整新鲜尸体腰骶段(L5、S1)脊柱标本,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后排除严重骨质疏松者,分解成两个独立完整椎体(L5、S1)。每个椎体植入前路椎弓根螺钉(ATPS)、后路椎弓根螺钉(PTPS)和椎体螺钉(TVS),对置入的3种螺钉进行旋入扭矩和抗拔出力试验,比较3种螺钉固定方式的最大扭矩和轴向拔出力。结果 L5、S1的平均最大扭矩:ATPS为(1.25±0.01)N·m,PTPS为(1.35±0.01)N·m,TVS为(0.40±0.01)N·m;ATPS和PT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S、PTPS与TV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的平均最大拔出力:ATPS为(1 630±65)N,PTPS为(1 730±60)N,TVS为(680±50)N;ATPS和PT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PS、PTPS与TV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旋入最大扭矩与螺钉拔出力呈正相关性。结论 L5、S1ATPS和L5、S1PTPS两种固定的平均最大扭矩和平均最大拔出强度差异并不明显,但均大于TVS固定。L5、S1ATPS固定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