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649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394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212篇
中国医学   212篇
肿瘤学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肺炎支原体 (MPP)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 ,且有局部流行趋势[1] 。现对我院 1 998年 1月至 1 2月收住的 1 0 9例支原体肺炎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998年共收住肺炎 499例 ,诊断支原体肺炎 1 0 9例 ( 2 1 84% ) ,其中男 65例 ,女 44例 ,2月~ 1岁 1 0例 ( 9 1 7 ) ,~ 3岁 2 9例 ( 2 6 61 % ) ,~7岁 44例 ( 4 0 37% ) ,~ 1 2岁 2 6例 ( 2 3 85 % ) ,全部病例参照文献标准[2 ] ,并具有冷凝集试验≥ 1∶32 ,咽拭子支原体PCR( 1~ 5月 )、血支原体IgM ( 6~ 1 2月 )、咽拭子支原体培养…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CH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CHD患者CD3^ 、CD4^ 、CD8^ ,百分率低于对照组(P<0.01);CD4^ /CD8^ 、IgG、C3、C4高于对照组(P<0.01),IgA、IgM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参与了CH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3.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本院急诊科抢救轻、中、重度休克的成人病人241例。改良法病例选自1997年12月~1999年12月急诊休克病人126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3例、38例、25例。传统法病例选自1995年1月~1997年11月,休克病人115例,其中轻、中、重度休克各为61例、31例、23例。 1.2 材料采用美国进口BD公司生产静脉留置针,型号为18G、20G。 1.3 方法传统法: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穿刺者立于病人对侧或头顶侧〔1〕。常规消毒后,助手用手指按压颈静脉三角处,使颈外静脉充盈。穿刺点选在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上1/3处。穿刺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皮肤后25°角沿颈外静脉方向穿刺,见回血后置管并固定。改良法:病人卧位及穿刺者站立位置及穿刺点与传统法相同,常规消毒后,穿刺者,左手放在下颌骨处轻轻绷紧颈部皮肤,右手持接上5 ml空针筒的留置针,针杆与皮肤30°~45°刺入皮肤后停止进针,待呼气时颈外静脉显形,看清静脉走向,调整进针深度及角度,待第二次呼气静脉显形时针头伺机刺入血管,进针同时略加负压,见回血后置管。  相似文献   
34.
乙肝散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 ,系苗族药改进而成 ,主要含天王叶、地人参、猕猴桃、柴胡、田基黄等成分 ,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 ,近年来发现它还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现将 1999— 2 0 0 1年我院肝炎科门诊用乙肝散治疗慢性乙肝资料较完整的 12 8例进行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8例均系我院肝炎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83例 ,女 4 5例 ;年龄 (34.9± 7.8)岁 ,最大 5 8岁 ,最小 1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 1990年 5月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 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儿童异型淋巴细胞 (异淋 )增多的原因和免疫学特点。方法 对 75例外周血涂片异淋 >0 10的患儿 ,应用ELISA方法检测柯萨奇病毒 (CVB)抗原及IgM抗体、EB病毒 (EBV)IgM抗体、巨细胞病毒(CMV)IgM抗体、腺病毒 (AdV)IgM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肺炎支原体 (MP)IgM抗体及采用咽试子分泌物PCR法检测DNA ;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74例 (96 6 % )被检出有病毒或支原体感染 ;CD3+T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CD4 +T细胞和CD4 +/CD8+细胞比例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EBV、CVB、CMV、AdV和MP感染均可引起外周血异淋升高 ,其中以EBV最为明显 ;一旦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异淋 ,则提示机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生长抑素静滴维持,对照组30例用垂体后叶素及硝酸甘油静滴维持。结果:治疗组48h内止血27例,止血率为90%,对照组48h止血16例,止血率为53.3%。两组相比止血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止血速度快,止血率高及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疗效优于垂体后叶素。  相似文献   
37.
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6例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瘘(LF)与肿瘤分期、肿瘤部位、术式、淋巴结转移、早期肠内营养(EN)及肝硬化间关系.结果:术后LF发生率为7.60%,早期肠内营养组高于非肠内营养组(14.29%比3.70%,P<0.01);pTNMⅡ、Ⅲ期高于Ⅰ、Ⅳ期,Ⅲ期高于Ⅱ期(11.95%比7.94%,P<0.05);D2以上术高于D2术(11.05%比4.23%,P<0.01);胃中、上部癌高于下部癌(11.80%比3.05%,P<0.01);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9.59%比4.07%,P<0.05);是否合并肝硬化两组无显著差异(8.09%比6.54%,P>0.05).结论:D2及D2以上术式、pTNMⅡ、Ⅲ期、中上部癌、淋巴结转移、术后早期EN是胃癌术后L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8.
陈峰  戴晴 《中医杂志》1998,39(5):277-278
盛燮荪主任医师秉承家学,后复师从海内名家研习针灸医学,从医已50载。盛师临证时注重辨证定位,审因施治,配穴成方以后,不论初复诊病人,行针快捷,得气、行气,或补或泻,往往一气呵成,即便每日诊治一、二百人次,受治者均感针后轻松舒畅,其病若失。盛师认为,传统针刺手法虽然由《灵枢经》奠定基础,金元时期已发展到比较精细的程度,但应当看到针刺手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而发展的。《内经》刺法是九针  相似文献   
39.
易霉变饮片的保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房、药店从医药公司进货的中药饮片 ,现多为塑料袋包装 ,贮存较为安全。但如果贮存不当 ,饮片同样也容易发生霉变、生虫等质量变异现象 ,而霉变对中药质量危害最大。本文总结霉变饮片保管与养护经验。1 霉变的原因微生物侵入中药并生长、繁殖而引起霉变。危害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有霉菌、酵母菌等种类。而绝大多数中药霉变是由霉菌引起的。影响中药饮片霉变的主要因素是 :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其他因素。1.1 营养 :中药饮片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脂肪等物质 ,是霉菌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1.2 温度 :大多数霉菌适宜…  相似文献   
40.
2003年9月17日,嘉兴地区某小学学生因进食小商贩所卖糖葫芦而出现81例集体急性毒鼠强中毒。现就其中34例就医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