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方财  陈其昕  徐侃 《中国骨伤》2003,16(9):522-524
目的观察高渗盐水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造成T10节段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随机分为三组:高渗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观察损伤后1、4周两时间段;评价动物神经功能,观察各时间段脊髓病理改变,计算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结果①高渗盐水治疗组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更完全,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损伤后1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组织炎症反应、水肿明显减轻;③损伤后4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显著增加,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渗盐水能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炎症反应及水肿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2.
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以及它在腰椎间盘退变时的变化规律.方法129例研究对象依据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成3组对照组27例,共54个椎间盘(L4,5、L5S1椎间盘各27个);腰椎间盘退变102例,共158个椎间盘(L4,5椎间盘84个,L5S1椎间盘74个),按退变程度分为2组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组,共99个椎间盘(L4,5椎间盘53个,L5S1椎间盘46个);腰椎间盘重度退变组,共59个椎间盘(L4,5椎间盘31个,L5S1椎间盘28个).所有病例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检查,将X线片及MR图像输入计算机.在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上测量终板凹陷角,并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和矢状径.结果①终板凹陷角在男女两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终板的凹陷角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增大,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退变椎间盘的上下位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大,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椎间盘轻度、重度退变组的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率分别为24%和4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病变间隙椎体终板凹陷角增大、终板倾向平坦化,其平坦化程度与退变的严重程度有关.终板的平坦化是椎间盘退变时椎体骨重建结果,可能是对椎间盘退变时生物力学变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3.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Cage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62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Cage(21例)或植骨(3例)椎体间融合共24例:峡部裂型16例,退变性8例;腰4椎体滑脱13例,腰5椎体滑脱11例。按Meyerding分度:I度滑脱18例,Ⅱ度滑脱6例。2例先作后路椎弓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再作前路Cage植入,一期完成手术;其余22例均作后路切口行椎弓切除或椎板切除神经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其中19例加用单枚Cage后外侧斜向植入行椎体间融合,另3例行椎体问植骨融合,而使用Cage病例中有6例在其前方加用骨碎块植骨。结果:24例均获得3~48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Asher的疗效观察项目:优12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1.7%。结论:腰椎滑脱的治疗减压后的融合是关键;为了达到融合的目的,复位内固定是必要的;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而后外侧斜向放置单个Cag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后路椎体间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4.
目的总结Tile C型骨盆骨折的诊治经验,以减少病残。方法对19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骨盆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无步态失常,无下肢不等长、骶髋痛或轻微疼痛。按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满意13例,良好4例,差2例。据Matta评定标准,满意13例,良好6例。结论 Tile C型骨盆骨折的诊治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和内脏损伤情况,按骨折类型和骨折是否开放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或)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IL-2对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末梢血γδT细胞的扩增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IL-2和Zol联合IL-2刺激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并计算其扩增倍数。以Daudi细胞作为阳性对照、Raji细胞为阴性对照,并以人成骨细胞系hFOB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用LDH法检测扩增后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过体外14 d的培养,Zol联合IL-2组可高度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并且扩增后γδT细胞具有杀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杀伤活性。结论: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PBMCs经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后,可获得高纯度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的γδT细胞。  相似文献   
86.
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是近些年来提出的脊柱肿瘤手术方式,其概念是指将病变节段脊柱的椎体、椎板、椎弓、棘突一并切除,要求椎体肿瘤部分为整块切除.此手术方式具有肿瘤切除较为彻底的优点,但对手术野显露、肿瘤切除方式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要求高.目前已选择性应用于部分脊柱转移瘤患者,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经髋臼长螺钉固定骨性钉道的安全进钉区。方法选取10具成年男性半骨盆,每个半骨盆分成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并断层。通过断层的边界参数建立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机C语言辅助程序计算全钉道在骨性区域内的钉道参数,形成钉道线的集合,钉道线在髋臼上的交点形成点阵,这些点阵的集合代表了髋臼区进钉的位置。在髋臼球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间隔15°的经纬线以定义和描述点阵所分布的区域。结果所构建的骨盆四个分区三维模型逼真反映髋臼的真实几何形态。髂前区、髂后区、耻骨区和坐骨区各自允许长达60 mm、100mm、50 mm及40 mm的螺钉安全固定,进钉区分别位于经线方向60°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经线60°到150、纬线0°到75°的区域,经线-15°到45°、纬线0°到45°的区域及经线-75°到-150°、纬线0°到30°的区域。结论髋臼四个分区均能获得临床满意的长螺钉钉道安全区域,有助于指导全髋翻修术的长螺钉固定以及假体改良设计。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用股骨假体(标准柄)置换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新鲜成年防腐股骨标本1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模拟股骨转子间四部分骨折,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及股骨矩,行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对照组模拟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万能试验机上行轴向加压和扭转加压,记录两组假体位移距离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垂直加载100~1 000N,侧方加载100~800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股骨标准柄置换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评价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骶神经的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48例。经切刮术,骶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术中经正常组织连同骶神经一并切除,观察复发率,并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48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例继发创口感染。42例获随访,随访9月-7年,平均41月。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完全恢复;保留单侧S1-S3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部分恢复;仅保留双侧S1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不恢复;切除骶1神经根患者,出现足踝功能障碍。7例术后复发,其中5例为高位肿瘤,术中为保留神经根而采用切刮术式。3例死于远处转移。结论治疗骶骨肿瘤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及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合的术式,肿瘤切除是否彻底与复发关系密切。而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才能使患者括约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对于高度恶性的高位骶骨肿瘤,可能需要牺牲神经功能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0.
氯化两面针碱对人骨肉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氯化两面针碱作用于MG-6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其增殖抑制作用;利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两面针碱诱导MG-63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caspase-3、caspase-9、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MTT结果表明,氯化两面针碱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并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荧光显微镜下,氯化两面针碱处理过的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如细胞核清亮,大小不一,有的裂解成亮蓝色的颗粒。透射电镜下,同样可看到细胞凋亡现象,如胞质内出现大量空泡,细胞核边集,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氯化两面针碱诱导细胞凋亡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凋亡率升高。Western blotting证实,氯化两面针碱能上调MG-63细胞中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和Bax的表达,同时下调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Bcl-2的表达。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可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其具体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凋亡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