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准确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评估中的优越性。方法由3名医生阅读术前X线片,并按AO分型方法进行骨折分型、稳定性评估并讨论获得一致结论;同样方法阅读术前CT三维重建图像,获得分型、稳定性评估及一致结论。对两者结论不同的病例由3名医生共同阅读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图像,经讨论得出一致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结论,加上基于X线片和CT三维重建相同的结论作为金标准。结果 3名医生基于CT三维重建AO分型的一致性、分型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3名医生稳定性评估准确率:基于X线片不稳定性骨折比例均明显低于金标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基于CT三维重建比例与金标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CT三维重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准确性、一致性以及稳定性评估明显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评估帕瑞昔布钠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侧TKA术患者60例,分为帕瑞昔布钠组(A组,30例) 及帕瑞昔布钠联合盐酸羟考酮控释片组(B组,30例).两组术毕即采用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 q12 h镇痛.术后24 h起,A组:当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随后每隔12 h再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B组:当VAS〉5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10 min后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10 mg,随后每隔12h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并口服盐酸羟考酮控释片10 mg.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32、40、48及72 h静息及运动时VAS、Ramsay镇静评分(RSS),术后48、72 h膝关节被动活动最大可忍受度,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32、40、48、72 h的静息及运动疼痛 VAS 评分降低(P〈0.05),镇静评分增加(P〈0.05),术后48 h和72 h患者可忍受最大屈曲角度增大(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结论 帕瑞昔布钠与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联合应用符合多模式镇痛趋势,可基本实现TKA患者术后无痛的目标,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疼痛期.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比较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2例肘关节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可活动外固定架治疗组和融合固定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可活动外固定架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4~75(42.81±9.01)岁;病程2~9(3.96±1.45)个月。融合固定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3~77 (44.08±7.44)岁;病程2~7 (3.88±1.67)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周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前、术后1、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抗结核3周及术后1周、6个月的血沉(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3.50±4.85)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2周VAS评分(5.15±0.95)与融合固定组(4.04±0.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1、12个月Mayo评分分别为(78.15±7.83)分、(90.19±7.13)分;融合固定组Mayo评分分别为(70.40±7.61)分、(82.60±8.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结核炎症指标控制方面疗效相当;可活动外固定治疗术后需要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早期疼痛减轻,但其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能优于融合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帕金森病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的中期随访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19例(21膝)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帕金森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61~83岁,平均71.3岁,术前及术后查影像学结果,评估影像学表现。采用VAS疼痛评分及膝关节评分系统KSS评价临床效果。术前对患者进行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1期3例,1.5期4例,2期5例,2.5期4例,3期2例,4期1例。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7年,平均4.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所有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1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VAS评分由术前的8.4±1.3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3.1±1.2(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43.6±7.3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1.8±10.6(P0.05)。帕金森病情在药物控制下进展不明显。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帕金森病人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期随访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对比肩峰前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在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并获随访的49例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肩峰前外侧入路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2±7.6)岁;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9±7.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1、2年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肩关节功能及患肩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24~41个月,平均34.5个月.肩峰前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68.20±7.04) min]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75.81±13.70) min]短,术中出血量[(151.30±20.57) ml]少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242.10±37.25) ml],骨折愈合时间[(10.88±4.90)周]短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13.60±2.45)周].术后3个月,肩峰前外侧入路组Constant-Murley评分88.32±5.45,肩关节疼痛VAS评分0.41±0.63,均优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63.53±8.31)vs(1.65±1.02)].但术后1年及2年,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1例术后出现肱骨头高度丢失,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另有l例肩峰下撞击、l例螺钉松动及2例骨折延迟愈合.两组均未发生腋神经损伤及肱骨头坏死和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肩峰前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Neer 2、3部分骨折最终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疗效,前者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腰椎MRI纤维环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对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经手术治疗的101例(103个椎间盘)下腰痛患者术前腰椎MRI T2WI,发现36例(36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高信号区(HIZ),65例(67个椎间盘)纤维环后部无高信号。手术取病变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下腰痛组纤维环层明显变薄,胶原纤维细胞少,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HIZ)组除一般表现外尚发现具特征性的三类变化:①纤维环中出现自内向外的血管腔隙样变化(血管腔内有或无红细胞),伴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的浸润,并且有胶原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②纤维环中增生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肿胀明显,形成结节样团状结构。③纤维环中出现退变和增生并存的软骨样细胞,周围水肿,无淋巴细胞浸润。此3种病理变化经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与无高信号区组(非HIZ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比较HIZ组和非HIZ组的临床表现发现:HIZ组L4/5节段常见;腿痛多限于大腿部;感觉、运动、反射改变和直腿抬高试验均较非HIZ组不典型。结论:腰椎MRI T2WI纤维环出现的高信号区(HIZ)是椎间盘内部结构病理改变在影像学上的一种较具有特异性的表现;有HIZ表现的下腰痛是一类具有自身特点的腰痛类疾病。  相似文献   
117.
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导致腰疝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兰俊  陈其昕  沈金明  杨迪  阎亮  董顺斌 《中国骨伤》2006,19(10):634-634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腰椎前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逐渐被推广,其不同于后路手术的并发症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我们在前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病例中,有3例并发腰疝,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8.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炎  吴立东 《中国骨伤》2006,19(6):381-383
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往往存在骨缺损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复杂情况,修复骨缺损、维持假体的稳定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往往需要骨移植。目前临床使用的各种骨移植物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假体周围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应用以修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异体骨的使用,改善异体骨骨折的愈合及重建等,结果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较其他骨移植物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该文将对这些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9.
颈椎横突孔骨折合并椎动脉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平  陈维善  冯刚 《中国骨伤》2004,17(9):531-533
目的:研究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椎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03年6月,CT证实的25例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进行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12例患者发生椎动脉损伤(48%),其中8例为单侧损伤,4例为双侧损伤;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在横突孔骨折伴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与横突孔骨折无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例椎动脉损伤患者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尤其伴小关节绞锁脱位者;大多数椎动脉损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0.
改良肘后入路Y形钢板治疗肱骨髁部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肱骨髁部骨折(按AO/ASIF分类法:A3型10例,C1型6例,C2型4例,C3型3例),采用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肘关节功能锻炼,早期应用非甾体类药物。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按Cassebaum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3%。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骨化性肌炎、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等发生。结论:改良肘后正中纵行入路Y形钢板内固定具有暴露安全充分、内固定可靠、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肱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