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8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158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背景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SYN)与神经生长、修复、再生和突触重塑密切相关,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以往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顶叶突触体素表达研究较多.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可为临床研究脑缺血后神经重塑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承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和河北医科大学.材料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7,14,21,30 d 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取5只大鼠.干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有无梗死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②海马CA3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区,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神经元呈层状分布,各层细胞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细胞核圆大且核仁明显,核仁被染成紫色,胞浆呈浅粉色,神经元同周围组织间无空隙存在.缺血组可见梗死灶,表现为正常结构消失,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减少,胞核固缩、深染.假手术组SYN阳性神经元的吸光度值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同假手术组比较,SYN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1),组内7~21 d时的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0 d时SYN的吸光值降低,但同21 d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海马CA3区突触体素表达减少,但机体自身存在着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可使突触体素的表达逐渐上调.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2/10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黄芪预处理组(黄芪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于术前1周黄芪预处理组给黄芪注射液,其他2组给生理盐水。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黄芪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支,40min后松开扎线,再灌注1h。对照组大鼠只穿线不结扎。术后即取光、电镜标本,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超微结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细胞指数(每只大鼠观察4张切法,每张切片计数5个视野中的凋亡阳性细胞核数/总细胞核的比值,取其平均值)。结果:①心肌细胞超微病理改变:黄芪组心肌细胞轻微水肿,核不规则,肌原纤维较少,线粒体略肿胀,嵴呈波浪形,肌浆网略扩张。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亚微结构损伤程度较黄芪组明显加重,心肌细胞肿胀明显,肌膜断裂、缺损,部分线粒体弥漫性肿胀,空泡化。对照组超微结构变化轻微,肌膜完整,肌原纤维平行排列,部分线粒体有轻到中度肿胀。②微血管内皮超微病理改变:黄芪组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膜完整,核基本正常。缺血再灌注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肿胀,膜尚完整,心肌梗死灶内的小动、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性、断裂和分离。对照组与黄芪组结构相似。③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观察结果:黄芪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犤(14.06±9.97)%,(19.34±12.30)%,(t=1.96,P<0.05)犦,显著高于对照组犤(0.96±0.43)%,(t=4.99,P<0.01)犦,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59,P<0.01)。结论:黄芪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黄芪稳定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分析出血性脑梗死与非出血性脑梗死在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治疗方法的不同;同时通过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预后的差别。结果:HT患者的平均年龄(50.1&;#177;16.8)岁,非HT患者的平均年龄(58.6&;#177;21.3)岁。HT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24.5&;#177;17.2)d,非HT患者为(25.9&;#177;18.6)d。所有患者同时接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水肿治疗、及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HT住院前后的FIM评分改善21.8,非HT住院前后的FIM评分改善19.3。结论:年龄是HT发生的影响因素;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水肿治疗、及这些方法的联合治疗对HT的发生没有影响;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脑脊液抗酸杆菌(AFB)、抗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G抗体(LAM-IgG)和腺苷脱氨酶(ADA)指标联合试验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价值。方法脑脊液为检测标本,其中结脑组115例、对照组49例,应用离心甩片法检测AFB、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法检测LAM-IgG、酶动力学终点法检测ADA。结果AFB LAM-IgG诊断结脑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71.3%,AFB LAM-IgG ADA的阳性率为74.8%。病情进展,ADA呈升高趋势;病情好转,ADA呈下降趋势。结论在诊断结脑方面,AFB LAM-IgG联合试验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经典方法;在动态了解病情方面,ADA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三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对结脑诊断和评价的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嗅觉障碍与嗅球内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4/12在承德医学院电镜室完成。选用老龄和青龄雄性Wistar大鼠各6只,老龄组鼠龄在24个月以上,青龄组鼠龄三四个月。10g/L乌拉坦1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开胸,升主动脉插管,混合固定液灌流固定后取嗅球,振荡切片,平板包埋,光镜下选取嗅球各层,制备超薄切片,并在电镜下对比观察。结果:老龄组嗅球6层结构分界不明显,突触小球、小球周细胞、僧帽细胞、刷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均减少。小球周细胞的胞质和细胞器少,可见空泡或同心圆小体;僧帽细胞胞体变小,局部核膜断裂,染色质外溢,线粒体不规则,电子密度增高,线粒体嵴断裂或模糊不清,脂褐素增多;刷细胞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减少,高尔基复合体萎缩,溶酶体、空泡增多,线粒体固缩或形成髓鞘样小体;颗粒细胞核膜模糊,异染色质边集,细胞器明显减少。结论:嗅球内突触小球和神经元细胞减少、细胞器老化可能是导致老年性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
大鼠嗅球微血管变化的定量研究与老年嗅觉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龄大鼠嗅球微血管的直径、密度、分布及形态学变化,探讨其与老年嗅觉障碍关系。方法:应用TA-Fe法媒染显示嗅球微血管构筑;用目镜测微尺按体视学方法测定嗅球微血管直径、密度(MVD);用CMIAS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微血管面积比(MV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龄组[(24.11&;#177;4.17),(26.32&;#177;3.28)个]嗅球内微动脉较青龄组[(43.24&;#177;6.14),(33.19&;#177;5.26)个]、成龄组[(47.53&;#177;7.38),(38.16&;#177;5.69)个]稀疏、纤细,血管腔狭窄,MVD、MVA显著变小(t&;gt;1.96,P&;lt;0.05)。结论:TA-Fe法可充分、清晰地显示嗅球微血管,为对其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老龄组嗅球微血管减少、变细,MVD、MVA降低,造成供血不足而致神经元发生病理改变,可能是导致老年性嗅觉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TNFβ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清TNFα水平与脓毒症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56例脓毒症患者为病例组,依据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TNFα和TNFβ基因多态性分析,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①TNFα2等位基因频率在脓毒症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vs0.067,P<0.05,RR=4.667),TNFβ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NFα2等位基因频率在脓毒症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29vs0.19,P<0.05,RR=4.163),TNFβ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NFα基础水平在脓毒症存活组和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24±6.55)pg/mLvs(76.54±7.45)pg/mL,P<0.05]。④TNFα水平与TNFα基因多态性有关,与TNFβ基因多态性无关。结论TNFα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TNFα水平而影响脓毒症的发病和预后,而TNFβ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不相关。  相似文献   
68.
非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副作用较小,但止痛效果较弱,对癌痛剧烈的患者效果甚微,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较强,副作用较大,反复使用产生身体依赖性和成瘾性,大剂量引起呼吸抑制导致昏迷。因此癌症患者在临床治疗上常常出现“痛与控”的矛盾问题。为探讨解决这一矛盾的其他有效方法,采用毫米波辅助治疗癌痛。  相似文献   
6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将静脉留置针所用的肝素帽试用于头皮针输液,可代替三通接头用于多路输液,现介绍如下。方法:常规静脉穿刺后将头皮针的后端接肝素帽,再将排尽空气的输液器及头皮针扎入肝素帽中。对于应用多种药物,可将数条液路的输液器头皮针扎入肝素帽,同时开通多条静脉通路。体会:多次静脉穿刺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如穿刺失败又易造成皮下淤血,增加感染的机会。尤其在用药多、液体多而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好,静脉留置针穿刺有困难的情况下,更易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增加了护士的操作难度。此时如选用头皮针静脉穿刺后连接肝素帽,再连…  相似文献   
70.
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总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关节疾病及人工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多层螺旋CT具有多排探测器,每周扫描可获得多层断层图像。利用多层螺旋CT图像工作站的后处理功能对原始数据用多种方式重建,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重建图像质量高、重建图像快等特点,并可获得各向同性的任意切面重建图像。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平面进行观察发现病变,同时可利用相对层面的方法结合轴位图像对可疑病变的部位进行观察。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在髋关节形态显示及测量、人工关节置换、髋关节创伤骨折等方面将发挥较大作用。计算机技术及CT技术的进展及软骨成像技术的突破,将促使人们更加充分了解生理状态下的人体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