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7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955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328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1047篇
内科学   181篇
皮肤病学   80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科学   341篇
综合类   3899篇
预防医学   1806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3090篇
中国医学   1173篇
肿瘤学   83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525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916篇
  2009年   1013篇
  2008年   944篇
  2007年   1043篇
  2006年   1069篇
  2005年   957篇
  2004年   834篇
  2003年   764篇
  2002年   570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3年2月手术治疗5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随访10d,1、3个月、1年和2年,记录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留症状。[结果]术前82.1%的患者有下肢麻木,术后10d,1、3个月、1年和2年分别有43.6%、39.I%、36.6%、35.3%和35.7%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与病程、术前JOA评分和椎管狭窄类型有关,与年龄和神经根直径无关。[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1个月内下肢麻木恢复最快,术后1年和2年下肢麻木发生率为35.3%和35.7%,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世界上市的新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斌  廖清江 《药学进展》2006,30(6):287-289
根据2006年Scrip(3136期21页)提供的信息及2005年Pharma Projects的相关资料,2005年全世界上市新活性物质(New Active Substance,NAS)28个,其中有20个为新化学物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8个是疫苗或采用生物技术研发的新药。另有玻璃酸酶(Hyaluromidase)及其注射制剂为已上市并被我国及美国药典收载。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损伤(AKI)是 ICU 危重病人常见的器官功能损害,早期诊断、积极干预有利于预后改善,但长期以来缺乏对 AKI 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理想指标,阻碍了 AKI 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近年来研究显示一些新的生物学标记对 AKI 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可能成为早期诊断 AKI 并对AKI 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的可靠指标.本文即对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几种标记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并纯化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CD),制备鼠抗大肠杆菌CD多克隆抗体,方法:亚克隆CD基因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和pBV222中,并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内,诱导表达并纯化MBP-CD和6his-CD融合蛋白,用纯化的MBP-CD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通过重组质粒的酶切筛选出重组阳性克隆,成功地表达和纯化出MBP-CD和6his-CD融合蛋白,用纯化的MBP-CD成功制备了鼠抗CD多克隆抗体,并用6his-CD和GST-CD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了抗体的正确性,结论:应用多克隆抗体可以检测体内外CD基因的表达,为临床前和临床上深入开展CD基因的生物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的做法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农民筹资先行到位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建立一种方便、低成本和可持续的农民筹资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江苏省赣榆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对农民筹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新的筹资模式--农民滚动式预缴费制度,并取得了具有说服力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苍葛止泻灵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苍葛止泻灵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IRVE)的患儿随机分为苍葛止泻灵治疗组110例(其中湿热泄治疗组74例,寒湿泻治疗组36例),思密达对照组70例(其中湿热泻对照组40例,寒湿泻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痊愈率湿热泻治疗组为866.49%,对照组为50.00%,2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在消除发热、上感症状、食欲不振以及轮状病毒转阴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寒湿泻治疗组痊愈率为83.33%,对照组为80.00%,2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在上感症状、食欲不振以及轮状病毒转阴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表明苍葛止泻灵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西红花苷对过氧化氢所致牛内皮细胞(BAEC)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过氧化氢刺激BAEC,观察了西红苷对细胞培养液内MDA、SOD、LDH含量或活性的影响,并对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和细胞内钙测定,观察了该药对细胞凋亡及胞内钙的影响。结果 西红花苷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MDA生成,提高SOD活性,阻止LDH的外漏,还能抑制过氧化氢所致细胞内钙升高,减少细胞凋亡百分率。结论 西红花苷对过氧化氢所致BAEC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拮抗细胞内钙有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治疗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8.
苦参碱类生物碱以苦参碱为代表,来源于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苦豆子S.alopecuroides L.及广豆根S.subprostrata Chun et T. Chen中。苦参碱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功效,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心律失常、消肿利尿、免疫及生物反应调节作用等。本实验建立了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含量的方法,为进行苦参碱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灵敏、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靶基因人类斯钙素1(hSTC—1)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人类斯钙素1(hSTC—1)mRNA,12例健康成人、4例妊娠期妇女、14例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并检测1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中的hSTC—1 mRNA。结果:6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食管癌组hSTC—lmRNA的阳性率为52.9%(9/17例),胃癌组的阳性率为57.7%(15/26例),大肠癌组的阳性率为53.8%(14/2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中新鲜组织标本的阳性率为100%(12/12例);而健康成人、妊娠期妇女、消化道炎症疾病患者外周血中无1例出现阳性。将肿瘤患者hSTC-1 mRNA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结合分析发现: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应用RT—PCR方法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hSTC—1m R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成为检测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哮喘大鼠气道壁胶原沉积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制备大鼠哮喘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川芎嗪及地塞米松干预。肺组织石蜡切片进行胶原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其含量。结果模型组气道壁Ⅲ型胶原、TGF-β1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川芎嗪干预后Ⅲ型胶原、TGF-β1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01) TGF-β1的表达与Ⅲ型胶原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s=0.7063 P<0.001);川芎嗪大剂量干预组对TGF-β1表达和Ⅲ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优于小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作用效果接近激素组。结论 川芎嗪可减少气道壁胶原沉积和TGF-β1表达而抑制哮喘气道重建,其部分作用与激素近似。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2):1028-10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