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4篇
临床医学   215篇
内科学   107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31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21.
患者男性,31岁。因健康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室异位心搏连发,遂做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t)RR间期散点图显示在窦性心率慢时,有大量密集的室性心搏出现,窦性心率快时,只有少数室性心搏出现;整体Lorenz-RR散点图呈现为45度线上的“丫字形”散点图。逆向的片段心电图显示室性并行心律的特点,连发的室性自主心搏考虑为室性并行性室性自主节律,其室性自主节律的频率与窦性心率一样,具有变化的特点。提示室性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源点的频率可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的”。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评估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全国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1136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将临床和超声影像学指标作为待选变量,对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在(9.1±3.8)个月的随访期间,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为75%,复发率为25%.阵发性房颤成功率(76.7%)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成功率(68.1%)和永久性房颤成功率(54.2%,P<0.05).消融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其中心脏压塞11例(1.0%),皮下血肿8例(0.7%),感染5例(0.4%),血栓栓塞2例(0.2%),脑卒中2例(0.2%).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非阵发性房颤(P<0.01)和左心房内径增大(P<0.05).结论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3.
近年来研究表明,环状RNA在心房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密切相关。环状RNA与微小RNA相互作用靶向参与调控不同离子通道基因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为房颤发病的分子机制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同时也为未来房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24.
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分析(附1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 1 0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变化。方法 将近 1 0年来 1 2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IE)分为1 991 - 1 995年组 (Ⅰ组 ) 52例和 1 996 - 2 0 0 1年组 (Ⅱ组 ) 70例。对其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超声心动图及基础心脏病进行比较。结果 Ⅱ组与Ⅰ组比较 ,40岁以上患者明显增多 (38/ 2 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已跃居首位 ,P <0 .0 1 ;风湿性心瓣膜病构成比明显下降 ,P <0 .0 1 ,已下降至第二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明显增多 ,已跃升第一位 ,P <0 .0 5 ;而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明显减少 ,已下跌至第二位 ,P <0 .0 1 ;表皮葡萄球菌已成为IE重要的致病菌 ,P <0 .0 5 ;血培养阳性率仅为 39.1 % ,近 5年来超声心动图 (UCG)赘生物检出率明显升高 (67.8/ 51 .2 )。结论 沿用以前的IE诊断标准 ,将有很多病例会漏诊或误诊 ,UCG对IE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在治疗上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预防应用抗生素 ,如有手术适应症应积极创造条件 ,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25.
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的提出是房颤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可使房颤得到根治。本文就治疗局灶性房颤消融部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究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快速起搏小鼠心房肌细胞(HL-1)KCa3.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提取C57/6J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并分为未分化组(未加干预的骨髓巨噬细胞)和分化组(骨髓巨噬细胞经白细胞介素-4干预24 h分化为M2型巨噬细胞)。分别收集分化组和未分化组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超速离心法得到外泌体。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146a-5p在分化组和未分化组外泌体中的表达情况。将HL-1细胞分为8组,分别为对照组(HL-1细胞未施加任何干预)、起搏组(HL-1细胞快速起搏)、共培养组(HL-1细胞快速起搏的同时与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共培养)、模拟物组(HL-1细胞快速起搏同时转染miR-146a-5p模拟物)、模拟物对照组(HL-1细胞快速起搏同时转染模拟物对照)、抑制物组(HL-1细胞快速起搏同时转染miR-146a-5p抑制物)、抑制剂物对照组(HL-1细胞快速起搏同时转染抑制剂物对照)、PDTC组[HL-1细胞起搏同时给予核因子-κBp65(NF-κB p65)特异性阻断剂PDTC]。采用qRT-PCR检测各组中miR-146a-...  相似文献   
127.
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各种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导管射频消融、外科迷宫术、植入型心房除颤仪、起搏治疗等在我国均有开展,其中应用最多的是药物治疗,发展最快的是经导管射频消融.未来房颤治疗有下列发展趋势:①经导管消融治疗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复合术式将成为主流,多种新型标测系统将用于临床,循证医学的研究也将大力开展;②基因治疗将会成为房颤治疗策略的重要研究方向;③应积极研制既能使房颤律转复为窦律,且同时又可降低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有效、方便、出血副作用少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2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大量不可逆性丧失,心肌细胞通过肥大加以代偿或疤痕组织替代,终致心功能不全。传统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血运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供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已成为目前临床当务之急。近年来,随着细胞移植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9.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神幼  杨波  张禁  周天玖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61-2763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3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最后诊断分为确诊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79例及拟诊病例5例。其中男61例,女32例,年龄26~86岁,平均65岁。结果:93例病例中有肺部感染症状者79例(85%),共培养出真菌157株,大多数为念珠菌属感染(93.6%),其中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仍居首位(45.9%)。均有基础疾病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机械通气和各种有创导管等高危因素。本组9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15例(16%),显效27例(29%),有效18例(19%),无效14例(15%),死亡19例(20%)。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步增加,重视消除或避免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0.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较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若不积极治疗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诱发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脏和非心脏的副作用,而且复律后房颤复发率较高。通过导管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与左心房间的电传导是近几年来用于房颤治疗的又一新技术,可有效地预防心房颤动的发作。2001年10月-2005年8月,我科对62例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进行了电隔离术,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