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自1979年6月至1988年12月间共治疗儿童髋关节半脱位患者80例。其中男61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14岁,3~7岁共65例,占81.3%。左髋52例,右髋28例,有明显外伤史者55例,髋膝关节疼痛者40例。就诊时间最短者1天,最长者5个月,全部患儿下肢跛行,双下肢不等长,患肢延长且外旋者5例,短缩者25例,骨盆X线拍片检查30例,无异常者28例,有2例可见患侧髋关节间隙较健侧略变宽。手法一次复位成功者75例,二次者5例。 相似文献
12.
田开愚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1):42-43
还阴救苦汤最早见于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一书中。以后的医籍如《审视瑶函》、《证治准绳》、《图书集成》、《银海精》等都有记载。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多种外眼疾病,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药物组成人参20g,麦冬50g,五味子20g,鹿茸15g,山美肉20g,麝香1g。2制用方法上药除麝香外共研细末,瓶贮密封备用。用时先取居香末0.1g纳入济中,再取药本109加适量食醋调和成团,涂于神穴,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10次为l疗程。3治疗效果共治疗126例,结果痊愈80例,显效33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24%。神功经先散贴脐治疗月经先期效佳@赵延虹$山东省莘县人民医院!252400@路印香$山东省聊城地区中医院!252000@庞保珍$山东省莘县城关医院!252400… 相似文献
14.
15.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是指经肱骨下端骨骺线水平,肱骨小头和滑车骨骺一起与肱骨干分离。因其位置较低,又称为低位肱骨髁上骨折。对此文献报道较少,由于认识不足,临床上常常与肱骨外髁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相混淆,而造成误治。我院1980~1988年收治14例,试结合临床对该骨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6.
李某,女,65岁。1993年2月26日隆。背部汗出如水20余年,每当进食或稍劳累即汗流浃背,汗出后恶风,须用手娟塞紧衣领挡风。近来胸脏病满,食欲不振,口干苦,心烦,两耳时如蝉鸣。舌质稻红,首黄厚,脉弦滑略数。辨证为痰热内部、胆火上炎之汗证。治当清胆、解郁、化痰,以温阳汤加减。处方:半夏、陈皮、振子、竹茹、黄芩各10g.枳实、石菖蒲、厚朴各12g.茯苓、石决明各20g.片草6g。水煎服,口1剂。服4剂后复论,背汗人减,仅微汗出,恶风不坏,其他9.i;状均减轻。守1:方继服7剂后痊愈。按:患者虽背汗出多年,但有病满、日苦、心烦… 相似文献
17.
患者杨某,男,36岁。因外伤而致下肢截瘫3月余,合并泌尿系感染2月余而转我院治疗。患者自术后留置导尿管而合并泌尿系感染,治疗期间曾静滴庆大霉素、氨千青霉素,妥布霉素及环丙沙星等药治疗。由于感染难以控制,在治疗中拔下导尿管,并配合多种抗生素治疗,患者症状始终未见减轻,小便时有下坠感,尿中镜检脓细胞十十~+++。入院诊见病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两下肢软瘫,肌肉萎缩,患者自诉纳差,乏力,大小便有时失禁。查舌质谈,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治以补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力。味:黄茂309白术12g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棱针穴位针刺结合挤压手法在北方蝮蛇咬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1年9月就诊的60例四肢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抗蝮蛇毒血清及季德胜蛇药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患肢穴位三棱针针刺并从近心端自近及远挤压肿胀部位以利毒液排出。比较患者伤后第0(就诊时)~3天的患肢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的变化,皮肤软组织坏死情况、脏器功能损害发生率、凝血功能损害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伤后第1、2、3天患肢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组织坏死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三棱针穴位针刺结合挤压手法辅助治疗北方蝮蛇咬伤患者,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减轻肿胀、疼痛症状及局部组织坏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低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一般多见于青年女性,可于每年夏季出现或终年持续.夏季加剧,均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病人常因长期发热和伴其他不适而痛苦不堪.治疗亦较棘手。近年来我们采用蒿岑清胆汤加城治疗该病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l一坡资料56例中.女50例,男6例;年龄18岁~35岁老49例.36岁~50岁者6例.50岁以上者1例;病程1年以内者2例.l年~2年者24例.2年以上者30例。主要症状有:①低热,夏季发病或夏季加重.体温多在37C~38℃之间,双侧腋温不等.轻度活动或情绪波动时即可引起体温很大变化。②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由于CT用之于临床,逐渐发现脑内出血量小(多在0.5~10ml),产生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无意识障碍,却具有腔隙综合征之特点,故称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此病极易误诊为脑血栓形成或脑腔隙性梗塞。其出血部位多在内囊后肢,基底节,丘脑及桥脑。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之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食失节,恣酒纵欲,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肝阳暴涨,内风旋动所致。其主要病理基础为风、火、痰、淤相因而为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