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中国医学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近30年来针灸治疗耳鸣的临床文献,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检索维普数据网(VIP)、中国知网(CNKI)1989~2018年间涉及针灸治疗耳鸣的临床文献,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SPSS Clementine 软件中Apriori算法等进行信息挖掘。结果 经统计发现纳入的175篇文献中,虽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耳鸣的主穴主要为听会、翳风、听宫,但是只有54.15%的支持度;Jadad分析统计高质量文献仅有13篇(7.43%);有明确诊断标准的文献103篇(58.86%);明确提出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63篇(36%);随机对照文献117篇(66.86%)。结论 近30年来针灸治疗耳鸣的取穴、组方有一定规律可循,但由于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不能完全客观、透明的反映临床研究,所以只能一定程度上说明针灸治疗耳鸣采用听会、翳风、听宫较多。故临床需要设计更为严谨的试验方案,为今后临床治疗与试验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2.
张树剑  荣培晶 《针刺研究》2022,(12):1113-1117
科学家迄今未能找到教科书中描述的独立于已知解剖组织的“经络”,从而遭遇经络实质研究的困境。不过,在长期的相关研究中获得了极有价值的生命科学发现,尤其是脑科学的发展赋予了经络理论新的内涵。这些新知识与传统的经络知识共同构成了现代经络理论。由此,作者提出“脑摄经络”假说,认为经络研究的学术主旨应该由寻找经络结构转向探索经络功能,而经络功能的研究可以借助脑科学/脑功能研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Ⅰ、Ⅱ型胶原及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动静力失衡性颈椎间盘退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药物组,并设空白组对照,针刺组取颈部夹脊穴,药物组采用布洛芬加颈复康灌胃,治疗30d后,取部分椎间盘测Ⅰ、Ⅱ型胶原含量;取部分椎间盘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学变化。结果与椎间盘退变正相关的Ⅰ型胶原含量测定,空白组少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少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椎间盘退变负相关的Ⅱ型胶原含量测定,空白组多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药物组多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光镜、电镜下椎间盘组织细胞学退变程度由轻至重顺序为空白组〈针刺组〈药物组〈模型组;椎间盘胶原测定结果与镜下椎间盘组织细胞学退变程度相一致。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通过调控椎间盘细胞外基质胶原系统抑制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04.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十七椎单穴组、针刺十七椎等多穴组,均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min及起针后30、60、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min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20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一差别在起针后不久又逐步缩小。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的影响,部分阐释其效应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除空白组外均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结果: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组大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均高于空白组大鼠(P0.01)。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数目: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均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隔药灸脐组低于艾条灸脐组(P0.05)。治疗后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隔药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1),艾条灸脐组低于模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低于药物敷贴组(P0.01)。结论:隔药灸脐法、艾条灸脐法均能通过抑制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活化而达到治疗目的,其中隔药灸脐法疗效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6.
探讨民国时期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内容特点及学术思想,通读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并对其分析研究.发现其学术思想为中西汇通,尊古而不泥古,用西学西医而不崇洋.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为:经穴学科学化,问诊审病取穴广,针刺每多切穴,推崇药线、温熨灸法,小儿推上拿下以补泻,外科治疗内以针灸外辅敷贴涂糁,自创针灸符号.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根据经验系统分析针刺治疗胆系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的取穴规律、组方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组方、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18篇文献中,针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涉及61个穴位,胆经、肝经和膀胱经是使用频次较高的三条经脉。在组方方面,选取单穴、双穴和三穴进行组方的较多,占文献总篇幅的66.9%,并且多是胆俞穴、胆囊穴、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的相互组合。结论:穴位作用规律和穴位组方规律是现代针灸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由于西方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治疗。穴位注射是将中西药注入有关的穴位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的疗法之一,本文就穴位注射在选穴规律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根据经验统计探索分析针刺治疗颈椎病的取穴现状、取穴规律。方法:对近百年来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725篇文献中,针刺治疗颈椎病涉及14条经脉的213个穴位,其中185个穴位在出现的总穴位中不足5%,超过10%的穴位只有14个。最常用的穴位是膀胱经穴位、经外奇穴、胆经穴位。结论:目前针刺治疗颈椎病在取穴组方方面较为繁纷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统计近百年的相关临床文献来分析总结针刺治疗尿路结石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1911年到2011年11月已公开发表并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及组方规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41篇文献中,针灸治疗尿路结石涉及8条经脉的27个穴位、41个处方,其中只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等6个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0%,以1-4个穴位为组方的文献占81.82%,膀胱经、肾经和任脉居穴位经脉归属的前三位.结论:针灸治疗尿路结石的取穴组方仍然困守于经验囹圄,但繁乱的经验中也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