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中  周英  张世明 《四川中医》2006,24(4):81-81
目的:探索治疗腰椎小关节错缝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过屈牵拉及腰椎斜扳法治疗。结果:改良手法对腰椎小关节错缝有明显复位及缓解疼痛的作用。结论:该手法对腰椎小关节错缝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现察中医推拿方法 恢复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发生的运动性关节疲劳的血液流变特性变化.方法 将动物分为对照组与推拿组,采用电刺激3周大强度运动训练兔模型.结果 在大强度运动训第3周时推拿组较训练组的血细胞比客,平均红细胞体积,全血表现粘度,纤维蛋白原有改善.结论 大强度训练后发生的运动性关节疲劳的血液流变特性有异常改变,而推拿可改善大强度运动训练过程中血液流变特性,有利于关节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33.
刘昕  张世明 《中医正骨》2010,22(2):74-74
髂腰肌血肿伴股神经麻痹临床上较为少见,漏诊、误诊率很高。2008年10月笔者收治1例该病患者,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患者,男,17岁。打篮球时不慎跌倒,右臀部着地,即感右下腹及右下肢疼痛并逐渐加重。1d后疼痛剧烈,并感觉右侧大腿部麻木,患侧下肢呈屈髋屈膝位。  相似文献   
34.
男,37岁。腰痛20余年。近一年来症状加重,出现左下肢放射痛及间隙跛行。既往有长期超负荷体育运动史,无明确外伤史。查体示患者右下肢肌力稍减退(IV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示腰椎未见骨质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等征象。结合CT扫描见腰4,5及骶1椎体后上缘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35.
雷光磊  陈思伶 《四川医学》2010,31(12):1836-1837
目的探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髌骨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 80例行髌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正确定位引出异感后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20ml和0.3%罗哌卡因10ml;Ⅱ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5min后各时点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P〈0.05或P〈0.01);Ⅰ组镇痛时间长于Ⅱ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Ⅱ组(P〈0.05),Ⅱ组术中使用麻黄碱例数高于Ⅰ组(P〈0.05);Ⅱ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用于髌骨骨折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36.
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明  陈杭  唐浩琛  谢杰 《中国骨伤》2008,21(12):919-921
目的:通过分析28例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体会及教训。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1-73岁,平均54.7岁。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18例,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10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42min,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满意,向前成角基本矫正。外展嵌插两部分大结节骨折的颈干角从术前的平均175°(160°-200°)恢复至平均136°(128°~142°),大结节移位小于3mm。随访6-13个月,平均10.3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现象,术后8—10周取出内固定。根据ASES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本组ASES评分平均91.2分(63~100分),Constant—Mudey评分平均90.4分(67-100分)。本组优12例,良14例,一般2例。结论:闭合或有限切开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的操作有相当难度,且须在透视下进行,但具有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是治疗特定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骨质情况是决定固定稳定程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收集55例接受前列腺IVIM-DWI(b=0、50、100、150、200、400、6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并经病理确诊为PCa(PCa组)或BPH(BPH组)患者,根据病理分级结果将PCa组分为低分亚组与高分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ADC值、D值、D*值及f值差异,对差异有意义的参数绘制鉴别诊断PCa与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分析PCa组各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4例,PCa组24例,BPH组20例,组间ADC值、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10.87,P均<0.01),而ADC值(0.99)及D值(0.98)鉴别诊断PCa与BPH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24)。PCa组内低、高分亚组的ADC值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86,P均<0.05),ADC值(0.76)及D值(0.88)预测PCa病理分级的AUC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P=0.02);PCa组ADC值(r=-0.44)及D值(r=-0.56)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超高b值DWI与IVIM成像对PCa有一定应用价值。ADC值与D值鉴别诊断PCa与BPH的效能相当,而D值预测PCa病理级别的效能高于ADC值。  相似文献   
38.
邹明  张峰  池继敏  徐文 《四川医学》2010,31(11):1691-169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机体的凝血状态变化及与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患者1958例,及其他无创伤住院患者956例,于入院后第二天早晨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凝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对照组结果比较,下肢骨折患者创伤后PT、INR、T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创伤后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处于高凝状态,有并发血栓形成的危险,尤其应警惕Fib的持续升高,防止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9.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在多节段椎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PVP和PKP治疗21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69节胸腰椎。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9例一次手术完成3节椎体,2例一次手术完成6节椎体。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和呛咳。VAS评分术前为(8.75±1.32)分,术后1 d为(2.47±1.26)分,术后6个月为(2.03±1.98)分;OD I值术前为83.12±11.24,术后1 d为27.12±9.43,术后6个月为29.04±10.13,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结论PVP和PKP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必须注意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次手术最多完成3-4节椎体。  相似文献   
40.
电针对大鼠跟腱病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跟腱病组织修复的影响,为电针治疗跟腱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36只2月龄雄性SD大鼠中选出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n=6),对其余大鼠行跟腱病造模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B组,n=18)、电针患侧组(C组,n=12),B组随机分为‰组、B,组和B,组,各6只,C组随机分为C1组和C2组,各6只。造模3周后,C组取患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以及太溪,给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10天为1疗程,共2个疗程,2疗程间隔2天,A组和B组大鼠不予任何干预,均自由饮食。造模3周后分别处死民组和A组大鼠,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处死B1、C1、组和B2、C2、组大鼠,标本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结构改变,作跟腱内成纤维细胞计数后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GF-β1表达情况,并与组织学观察及统计结果作比较,以评价跟腱病组织学恢复情况。结果:①细胞计数:第一疗程后C.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1组,差异具显著;第二疗程后C2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低于B2组,差异具显著。②TGF-β1:A组未见TGF-β1表达,各期阳性对照组有弱阳性表达,而C组有TGF-β1阳性表达。结论:电针能改善跟腱病组织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有效地促进跟腱病的修复,其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了TGF-β1的合成,进而促进了成纤维细胞数量增殖与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