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自锁髓内针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1年1月-2003年11月,用自锁髓内针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共42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不用外固定,术后即可活动关节,均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及骨髓炎的发生。结论 自锁髓内针具有适应证广,并发症少,不破坏骨折局部血运及骨膜,愈合快及感染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代数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h MSCs)体外向神经元细胞转化的效率 ,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 采用 β-巯基乙醇做为诱导剂 ,选用第 2、4、6、8代 h MSCs在体外诱导 6 h后 ,用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 第 2、4、6代h MSCs诱导后胞浆中均可见深蓝色的颗粒状尼氏体 ,第 8代 h MSCs诱导 6 h后胞浆中未见明显的深蓝色尼氏体结构。不同代数的 h MSCs经诱导 6 h后均表达 NSE、NF- M,不表达 GFAP;第 2、4、6代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第 8代与第 2、4、6代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β-巯基乙醇在体外可定向诱导 h MSCs转化为神经元细胞 ,第 2、4、6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第 8代。  相似文献   
13.
改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或髋关节脱位(DDH)是年轻人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常见原因。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延迟或防止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育不良髋的特征主要为平直、陡斜的髋臼顶,不能充分覆盖股骨头。如出生后早期采用蛙式位支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未予治疗或治疗不恰当的患者,经常残留髋臼发育不良。骨骼生长结束后,残留的髋臼发育不良不能自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无机骨骨髓复合物和自体皮质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制作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1.5 cm)模型,分别植入无机骨骨髓复合物和自体皮质骨,进行放射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单纯异种无机骨植入者,直至12周,仍为缓慢的骨传导过程,周边骨小梁向无机骨内爬行替代,异种无机骨内大部分为纤维组织,只有少数中心区域有新骨形成.而复合骨髓的异种无机骨植入后2周即有新骨形成,8周无机骨基本吸收替代完毕,12周髓腔形成、塑形改造,基本相当于自体皮质骨移植的融合速度.结论:复合骨髓的异种无机骨成骨能力明显优于单纯异种无机骨,与自体皮质骨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骺板软骨移植修复骺板损伤。 方法:切除家兔左侧胫骨上端骺板软骨约1/3~1/2,制备人工骺板软骨构件移植入该骺板损伤处;右侧胫骨近端骺板损伤后不进行移植作为对照。连续观察家兔双下肢外观及运动状态,摄双侧下肢X线片,测量胫骨角进行比较。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移植8周时双下肢胫骨角,对照组为(38.80±13.50)°,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9.01±4.2)°;移植24周时对照组为(54.25±18.33)°,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为 (11.27±5.1)°,对照组与人工骺板软骨移植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术后2周,对照组胫骨近端骺板内侧缺损处有骨桥形成,无软骨修复组织;而实验组移植后2周时,骺板缺损区已由软骨修复充填,移植的骺板软骨细胞排列未见层次及柱状排列状态,与正常骺板软骨相邻处分界明显;移植4周以后的骺板软骨细胞开始出现柱状排列状态,层次较明显。移植的骺板软骨Ⅱ型胶原染色阳性。结论:人工骺板软骨应能够修复骺板软骨损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远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评价全髋关节置换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完全随访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5例(504髋),其中随访5年的全髋关节置换270例(285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215例(219髋);随访10年285例(305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60例(169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125例(136髋)。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后5年随访病例的Harris评分80分以上者,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102髋(102/21 9,47%),全髋关节置换术为239髋(239/285,84%)。术后随访10年Harris评分在80分以上者,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41髋(41/136,30%),全髋关节置换术为125髋(125/169,74%)。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和10年的Harris评分疗效80分以上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P<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远期疗效均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在患者身体情况允许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并探讨其特性。方法:用人骨肉瘤细胞系OS-732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系NS-1融合,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补体依赖细胞毒实验筛选,获3株分泌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将手术切取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滑膜肉瘤、平滑肌肉瘤、非骨化性纤维瘤、骨软骨瘤和正常肌、骨组织冰冻切片后,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实验检测。 结果:3株McAb均与骨肉瘤组织呈阳性反应,其中二株亦与软骨肉瘤呈阳性反应,与正常组织及其他肿瘤组织呈阴性反应。3株McAb分别与骨肉瘤相关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结论:抗人成骨肉瘤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准确判定骨骼肌变性程度的方法. 方法:采用透射电镜观察25℃、30℃、35℃温度下缺血兔骨骼肌的变性过程.结果:缺血兔骨骼肌分别于缺血后第5、4、3 h发生不可逆变性.结论:缺血后骨骼肌变性的电镜观察可作为判定临床断肢再植时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控制方法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引入一种新型测量工具,结合术前设计,可精确控制术后肢体长度,为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肢体长度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102例需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用新方法控制肢体长度作为试验组,共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37~92岁,平均60.41岁。应用常规方法(如shuck test,触摸对侧肢体长度等)控制肢体长度作为对照组,共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00岁。102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试验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5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颈骨折16例;对照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8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13例。在术后标准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偏心距a,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b,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垂直距离c。然后取双侧测量值差的绝对值作为判断肢体长度的评价指标,分别是:d1,双侧偏心距之差的绝对值;d2,双侧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之差的绝对值;d3,双侧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d1分别为4.49、7.32 mm;d2分别为2.37、4.32 mm;d3分别为3.32、6.08 mm;试验组患者d1、d2、d3均小于对照组。结论:新型测量工具及方法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  相似文献   
20.
青年女性拇外翻畸形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跖骨内翻,拇趾斜向外侧,称拇外翻.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第一跖骨向内位移,拇趾因拇收肌和拇长伸肌牵拉而斜向外侧的畸形.尤以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后常并发足痛、拇滑囊炎,甚至骨关节炎,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现将2003年11月-2004年3月吉林大学临床三系在校100名女大学生的拇趾外翻情况及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