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54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目的 :研究一定参数的微动对骨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特制的骨微动室模型 ,通过动物实验分别计算无微动组( A组 ) ,微动组 ( B组 )实验中 ,长入骨微动室模型中的骨组织占所有新生组织的比例。结果 :在 A组中可见大量不成熟新生骨形成 ,B组可见少量或无新生骨组织 ,但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A组中 ,骨组织占新生组织的比例为 ( 4 0 .65± 8.2 5 ) %,B组为 ( 6.65±2 .3 4 ) %。结论 :一定参数的微动可以显著抑制骨组织的形成而有利于纤维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3.
陈浩  方加虎  殷国勇 《中国骨伤》2023,36(6):543-549
目的: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有限元模型,比较其位移及受力情况,为喙锁韧带完全解剖重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位志愿者,年龄27岁,身高178 cm,体重75 kg,行肩关节CT扫描,运用Mimics17.0、Geomagic studio 2012、UG NX 10.0、Hypermesh14.0、Abaqus 6.14软件建立喙锁韧带单束重建、双束解剖重建及双束完全解剖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分别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及向上载荷的载荷,记录并比较在主要受力方向上锁骨远端中点的最大位移以及不同载荷情况下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结果:施加向前载荷、向后载荷,双束完全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的向前最大位移及向后最大位移最低,分别为7.76 mm和7.27 mm;施加向上载荷,双束解剖重建锁骨远端中点向上最大位移最低,为5.12 mm;施加向前、向后及向上3种不同载荷,双束重建的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均低于单束重建;双束完全解剖重建斜方韧带重建装置最大等效应力较双束解剖重建低,为73.29 MPa,但锥状韧带重建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高于双束解剖重建。结论:喙锁韧带双束完全解剖重建能够提高肩锁关节的水平稳定性,降低斜方韧带重建装置的应力,可作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改良Carton指数测量髌骨高度的可信度,并分析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资料完整的50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拍摄术前及术后3 d的膝关节侧位片,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Insall?Salvati指数(IS指数)、改良Insall指数(mIS指数)、Blackburne?Peel指数(BP指数)、Caton?Deschamps指数(CD指数)和改良Carton指数(mCD指数)。由2名观察者独立对5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测量。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组间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对5种方式测得的髌骨高度进行t检验。结果:术前IS指数ICC=0.78,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4,CD指数ICC=0.90,mCD指数ICC=0.90;术后IS指数ICC=0.80,mIS指数ICC=0.83,BP指数ICC=0.71,CD指数ICC=0.83,mCD指数ICC=0.94。5种方式测得的术前术后髌骨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mCD指数测量髌骨高度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对术后髌骨高度的测量优于其他方法,对于分析术后髌骨高度变化有重要意义。术后髌骨高度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对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单纯L5/S1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为PEID组,46例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为PETD组。对比观察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估计出血量和术前、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腰腿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体重指数、突出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ETD组(P<0.05)。切口长度、估计出血量、术前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是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单纯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与经皮椎间孔入路相比,同样创伤较小、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较快,但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6.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7月,采用Quadrant微创系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同节段同侧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伴Modic Ⅱ型改变的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8条简明量表(SF-8)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3~6个月?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症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ODI评分为(53.11 ± 13.10)分,术后3个月为(13.11 ± 5.97)分,术后半年为(5.00 ± 4.07)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半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前VAS评分为(6.30 ± 2.00)分,术后为(2.10 ± 0.88)分,术后3个月为(1.10 ± 0.74)分,术后半年为(1.13 ± 0.83)分,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半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前SF-8评分为(26.15 ± 11.49)分,术后3个月为(61.61 ± 14.44)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采用Quadrant通道系统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伴ModicⅡ型改变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术后出血少,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较少等优势,术后症状缓解明显,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8.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后早期康复锻炼对PRWE评分、肿胀评分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26例,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213例.对照组患者在石膏固定后给予常规自主锻炼,研究组患者给与早期康复锻炼.于7d后观察两组肿胀评分差异,3个月后观...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放置关节腔引流对术后失血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TKA治疗的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 根据术中是否放置引流分为引流组与非引流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失血情况、膝关节功能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共纳入患者 147 例,非引流组 53 例,引流组 94 例。与非引流组比较,引流组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少 [(906.94±438.41)mL vs.( 1 262.85±563.46)mL,P < 0.001],但输血率、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引流组术后 1 d,3 d,5 d 下肢肿胀程度均高于引流组,其中术后 3 d 分别为[(9.31±4.47)% vs.( 7.7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术后主动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 < 0.001),术后3 d疼痛程度明显增高(P=0.029),术后瘀斑发生率降低(52.13% vs. 79.25%,P=0.001),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甲等愈合,未出现红肿、渗出及脂肪液化等感染情况。引流组引流管未发现引流不畅、持续出血不愈合、引流管脱出甚至断裂等情况。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感染病例,术后1个月、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疼痛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KA术中放置引流可减少HBL,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50.
目的:测量多个解剖标志与上终板平面之间的角度,寻找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术中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sagittal screw angle,SSA)新的定位技术?方法:选择60例(男女各30例)正常成人颈胸段(C6~T6)CT片,分别测出上终板平面在矢状面上与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1);相邻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方法2);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方法3);同一椎骨左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4);右侧椎板平面的夹角(方法5)?得出每个椎骨各种方法的参考值,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方法作为颈胸段(C6~T6)脊柱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定位新技术?结果: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与相邻上下棘突顶点连线夹角在下颈椎C6到C7段角度在100°~110°之间且数值差异较大,在上胸椎T1到T6两种方法的角度值趋于90°,差异相对较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棘突嵴线夹角从C6到T6角度值逐渐变小;上终板平面和同一椎骨左右侧椎板平面夹角基本为90°即垂直位?结论:在颈胸段(C6~T6),当椎弓根螺钉垂直于椎板平面进钉时,即椎弓根螺钉在矢状面上角度为0°,椎板平面可作为颈胸段(C6~T6)椎弓根螺钉矢状面徒手进钉角度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