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1篇
耳鼻咽喉   48篇
儿科学   84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248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1924篇
内科学   524篇
皮肤病学   107篇
神经病学   95篇
特种医学   152篇
外科学   988篇
综合类   1494篇
预防医学   140篇
眼科学   153篇
药学   181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170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356篇
  2000年   1303篇
  1999年   918篇
  1998年   620篇
  1997年   479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患者,女,50岁,因反复心悸,气短13年,加重3月入院。13年前感关节痛、心悸。7年前X线胸透发现“心脏长大”,诊断为“心脏病”。经治疗无明显好转。3月前突感心悸加重,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曾两次住院均诊断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经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好。体检:端  相似文献   
42.
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已认识到动脉因先天性结构异常、后天疾病或损伤能引起部分动脉树的扩张、膨大、形成一个与动脉管腔直接沟通的搏动性囊肿。若动脉瘤囊壁为全层动脉壁所构成,则称为真性动脉瘤。若仅由内膜一层或为周围组织纤维化所构成,则称为假性动脉瘤。Ambroise Pare提出,在中世纪晚期由西半球的美洲传至东半球的梅毒可能是动脉瘤发病  相似文献   
43.
23膀胱内灌注疗法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张思孝,李虹,程鸿鸣等。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中华外科杂志1995;33(5):3041985年1月至1992年11月,作者共收治膀胱癌441例,其中358例行保留膀胱的手术,术后321例分别用卡介...  相似文献   
44.
一氧化氮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但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本文综述了一氧化氮(NO)对人、出球小动脉及系膜细胞的作用;NO水平升高引起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与DN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膜片钳技术在麻醉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麻原理的研究与许多学科有关。目前认为全麻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活性有关。本文介绍了80年代发展起来的、可以在单通道水平研究麻醉药对离子通道作用的电生理技术——膜片钳技术,并且就近年来应用此技术研究麻醉药对离子通道作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6.
从加强医疗病房的重危患餐巾选取因呼吸衰竭而给予呼吸机支持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20例进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B组20例未行PN治疗。对通气/换气功能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pH、PaO_2、PaCO_2及HCO_3~-无明显差异;A组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比值轻度降低,而肺泡-动脉氧压差及肺内分流明显升高。提示PN中的脂肪乳和高糖可能是导致呼吸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我国肺癌基础研究的重点应迅速推向分子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肺癌基础研究的重点应迅速推向分子水平周清华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揭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是细胞基因组本身的异常。由于细胞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导致细胞恶性转化,无控制的生长、侵袭和转...  相似文献   
48.
对创建模式病房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探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610041)蒋晓莲成翼娟华永碧康淑群系统化整体护理是对护理程序应用实质上的发展和进步。对改革临床护理业务,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专业发展极为重要。我院于1995年11月开始在心血管内科...  相似文献   
49.
实验性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中的蛋白激酶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实验性视网膜光化学损伤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改变;探索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视网膜中PKC活性的影响。 方法;4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DXM组,后者于光照前3天开始,连续5天腹膜腔注射DXM 1mg/(kg·d)。经(1 900±106.9)Ix的绿色荧光灯(λ=510nm~560nm)连续照射24小时后的6小时和1、3、7、14天,进行视网膜PKC活性检测。 结果:光化学损伤后视网膜中的PKC活性在短暂的上升后即出现持续性的下降;DXM对PKC的活性改变无明显作用。 结论:光化学损伤中的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PKC活性的持续降低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78-80)  相似文献   
50.
邹景贵 《华西医学》1998,13(3):355-357
体表软组织严重肿瘤系指软组织中体积巨大、深在、彼邻大神经、大血管或体腔又极易复发的肿瘤。我们先后经治这类肿瘤15例,经临床诊治后,随访观察2月至6年余。本文就这类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组织器官的重建与防治肿瘤复发问题,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处治这方面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