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降压效果及其对血浆、心肌、脑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4只14周龄的雄性SHR随机分为SHR组、镇肝熄风汤组、依那普利组,同时以同源雄性WKY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灌胃给药8周后,用16导生理记录系统记录血压,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心肌、脑组织中AngⅡ、ET含量。结果:与WKY组相比,SHR组血压升高,且血浆、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显著升高,脑组织中ET含量升高。镇肝熄风汤可降低SHR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脑组织中ET含量。结论:镇肝熄风汤可减少缩血管物质(AngⅡ、ET)的释放,对心、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陈国华  单萍  吴家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82-185,F0003
背景:黄角颗粒为纯中药制剂,具有通腑泄热、开窍熄风、活血化淤等功效。 目的:观察黄角颗粒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黄角颗粒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可能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9/2003-12在湖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鼠龄为22个月的老年Wistar大鼠60只。大鼠适应性喂养3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黄角颗粒10g/kg组、黄角颗粒5g/kg组、黄角颗粒2.5g/kg组,每组10只。 方法: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将大鼠造成脑缺血模型。黄角颗粒(主要成分为生大黄、水牛角等,武汉市第一医院制剂室提供,批号:021120)10,5,2.5g/kg组于造模前30min分别给予含生药1,0.5,025kg/L的黄角颗粒水溶液按10,5,2.5g/kg灌胃。每只灌胃1次;尼莫地平组于造模前30min给予含生药1g/L的尼莫地平水溶液按10mg/kg灌胃,每只灌胃1次;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只结扎颈外动脉)于造模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按10mL/kg灌胃,每只灌胃1次。②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位细胞凋亡染色切片,在高倍镜(20&;#215;10)下观察5个视野,观察每个高倍视野平均阳性细胞数。并计算细胞凋亡率。普通光镜下观察皮质缺血局部及周围组织学变化。电镜下观察大鼠大脑皮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及Q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黄角颗粒对大脑中动脉栓塞老年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及大脑皮质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结果:Wistar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黄角颗粒各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黄角颗粒10g/kg组大鼠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率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黄角颗粒10g/kg组大鼠脑组织凋亡阳性细胞数及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黄角颗粒5和2.5g/kg组(P〈0.05,0.01)。②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局部脑组织细胞有明显的凋亡现象,而黄角颗粒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结论:黄角颗粒对急性缺血性神经细胞凋亡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该种作用可能是黄角颗粒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5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29例,前者采用甘露醇和黄角颗粒联合治疗,后者仅采用甘露醇治疗,余一般常规治疗处理均相同。采用BORN-BE脑水肿无创动态监护仪在发病后第1、3、5、8天分别测定2组患者患健侧大脑半球的综合扰动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同组健侧比较,发病第1天患侧综合扰动系数较低(P<0.01),第3、5天明显增高(P<0.01),第8天略高。与西药组患侧比较,中西药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在发病第1天略高,但在第3、5、8天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BORN-BE脑水肿无创动态监护仪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演变过程,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含盐酸丁咯地尔鼠血清拮抗PC-12细胞分化后的类神经元缺氧后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只老年Wistar大鼠分为2组各6只,药物组以盐酸丁咯地尔灌胃,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3 d后取2组血清与PC-12细胞分化后的类神经元预处理后制备24 h缺氧模型,免疫荧光标记凋亡诱导因子(AIF)、热休克蛋白60(HSP60)及DAPI,观察2组AIF的核移位情况。结果:PC-12细胞分化后的类神经元经历24 h缺氧后,对照组细胞发生AIF从线粒体中释放并转移到细胞核,药物组则未出现AIF的核移位。结论:含盐酸丁咯地尔血清可通过有效阻止缺血后凋亡早期AIF的核移位来拮抗PC-12细胞分化的类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尤瑞克林(HUK)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的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组织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组(I/R+生理盐水),HUK低、中、高剂量治疗(LDP、MDP、HDP)组,改良栓线法建立SD大鼠右侧MCAO模型,缺血2 h时拔栓模拟I/R,术后30 min首次给予HUK或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定时每日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后取材,大鼠处死后用Western印迹检测梗塞交界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生成素(Ang)-1、Ang受体(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 Western印迹显示LDP、MDP、HDP组PI3K-110α、eNOS、Ang-1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MDP、HDP组Tie-2蛋白表达均显著上升(P<0.05);HDP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MDP、HDP组VEGFR-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 HUK可通过上调PI3K/eNOS、Ang-1/Tie-2、VEGF/VEGFR-2等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改善供血、促血管新生、稳定血管的作用,且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分离的多能成体祖细胞(MAPCs),通过系统移植方式(尾静脉注入)进入大鼠脑组织内及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方法 采用改良Nagasaway与Zea Longa等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MAPCs组(n=40).将在体外纯化、增殖和已用5-溴脱氧尿苷(BrdU)处理过的MAPCs经尾静脉注射入大鼠体内.采用行为学评定、免疫荧光技术、RT-PCR和免疫电镜等方法识别移行入大鼠脑组织内的MAP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及其功能表达.结果 (1)MAPCs能移行入大鼠脑组织内并在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的同侧海马区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显示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2)与对照组比较,在MAPCs移植组(MAPCs组),MCAO所致的大鼠行为损伤明显恢复,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3)电镜下观察到MAPCs所分化的神经样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形成突触联系.结论 MAPCs能经血液途径进入脑缺血灶微环境中,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并有效地修复大鼠MCAO所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因此,MAPCs有望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体移植治疗的最佳候选干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dam10基因在小鼠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Cre-loxp转基因鼠技术,将Gfapcre转基因鼠和Adam10lox/lox转基因鼠杂交,得到神经细胞特异性Adam10基因敲除鼠(Gfapcre-Adam10lox/lox),在出生后第14天对大脑切片行HE染色,观察Adam10基因敲除后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选择性敲除小鼠神经细胞Adam10基因(Gfapcre-Adam10lox/lox),小鼠可存活至出生后3周左右,部份小鼠大脑皮质单侧或双侧缺失,未出现皮质缺失的小鼠大脑皮质经HE染色提示出现层次结构紊乱。结论:Adam10基因在小鼠神经系统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敲除神经细胞Adam10基因后导致小鼠大脑皮质缺失或层次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甘露醇治疗前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方法:选择30例SICH患者在甘露醇治疗前、后不同时点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扰动系数。结果:治疗后30 min、1 h、3 h脑出血侧和对侧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治疗5 d脑出血侧与对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7天无差异;SICH患者出血侧在治疗后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甘露醇治疗3 h后SICH患者全脑脑水肿减轻,脑出血侧脑水肿在用药后5 d内一直重于对侧,第7天出血侧脑水肿减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中医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900例,采用x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观察这两种证型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舌质、舌苔、脉象、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高血脂、红细胞压积、吸烟、饮酒、遗传、血型及并发症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年龄(x2 =8.2392,P=0.0413)、高血脂(x2 =4.8386,P=0.0278),舌质(x2 =7.9470,P=0.0048)、舌苔(x2 =4.3298,P=0.0375)4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痰瘀阻型和气虚血瘀型高血脂、舌质、舌苔相对危险度(O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699(P=0.0282)、0.332 (P=0.0071)和0.667 (P=0.0382).既往卒中史,并发症和前循环梗死3个因素其OR值分别为3.226(P =0.0314),0.203(P=0.0705)和0.214(P =0.0098).结论 各年龄组气虚血瘀型构成比明显高于风痰瘀阻型,且气虚血瘀型更易发生高血脂、前循环梗死和并发症,年龄、血脂水平、梗死部位、并发症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HLJDT)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自由基代谢及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治疗机制。方法采用APP/PS1双转基因AD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CMC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组)、HLJDT大中小剂量组,每日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后检测脑组织中自由基代谢指标(SOD、MDA),并应用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含量。结果 HLJDT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及HLJDT各剂量组均显著降低IL-6含量(P<0.01);HLJDT小剂量组IL-1β含量低于CMC组,但HLJDT各剂量组及盐酸多奈哌齐组与模型对照组(CMC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HLJDT治疗AD的机制可能与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