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0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技巧,观察免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自兔髂骨抽取骨髓,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采用常规培养液及含矿化液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对细胞行碱性磷酸酶染色,计算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观察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时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第1-3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同,加入矿化液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但细胞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其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大大提高,在体外长期不传代培养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颈椎疾病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锁定型钢板颈前固定术。术后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有内固定物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32例获得6个月以上时间的随访,植骨节段均出现骨性融合,椎间高度保持良好。其中1例出现钢板下极2枚螺钉松动,钢板与椎体间距增大,余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 锁定型钢板可有效增加植骨节段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只要遵循手术操作规则,可避免内置物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3.
74.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然而由于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抗生素的滥用,其临床诊断率一直难以提高。本文主要探讨了近年来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各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5.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被认为是包括下腰痛在内的很多脊柱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原因.由于IVDD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阐明,故现有的治疗方式多数仅仅从治标出发,而不能从根本上对IVDD进行治疗和预防.为此,国内外学者对IVDD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影响IVD...  相似文献   
76.
PHBV复合HA纳米纤维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复合羟基磷灰石(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制备单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人工骨,各16只;空白对照组8只。在术后相应时间段分别进行大体观察,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成骨能力、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4~8周植入材料处有片状密度增强,截骨处有骨痂向缺损区生长,骨皮质不连续,仍有骨性缺损,术后12~16周新生皮质骨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干结构,髓腔再通。与对照组相比,8周之前在新生骨的形成及修复骨缺损方面的作用相差不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到12周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现了更好的成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BV/HA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传导性,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后路显微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行双节段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切口和双切口组,应用MacNab评分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估。选取我院2010年1月50名成年人的腰椎MRI资料,测量腰椎相邻两椎间隙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结果:50名成年人腰椎相邻两椎间隙(L4/L5、L5/S1)中线在皮肤上交点的距离为(9.59±1.59)mm;单切口组为(13.14±5.44)mm、双切口组为(12.84±4.50)mm。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与总体间分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手术疗效单切口组优良率为88.9%,双切口组为91.7%。结论:经单切口行邻近双节段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8.
《现代医学》2001,29(6):356-358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2(PGE2)对成骨细胞OPG基因表达的调节,探讨PGE2引发骨吸收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分别在不同时间、给予不同剂量PGE2进行干预试验,提取总RNA进行半定量逆转录PCR分析,检测OPGmRNA水平的改变.结果 PGE2可以抑制OPG基因的表达,其作用强度随时间、剂量而改变.结论 PGE2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吸收的作用,与其下调成骨细胞OPG基因表达,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9.
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药物,用于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肿瘤并发的高钙血症和转移性骨痛、Paget's病、异位钙化等;另外,有学者研究还显示BPs可明显减少非骨水泥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性骨溶解或骨丢失[1].BPs能特异性地与骨质中的羟磷灰石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80.
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9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比较单纯静脉抗感染治疗和早期PLD +静脉抗感染的疗效差异。结果 术后发病时间平均为 7.6± 5 .6天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 ,血沉增快平均为 ( 5 8.6± 18.0 )mm/h ,C反应蛋白增高平均为 ( 68.2± 2 0 .3 ) μg/ml;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椎间盘水肿 ,椎间隙变窄和邻近椎体破坏。 9例均临床治愈。PLD可迅速缓解腰背痛和缩短住院时间平均达 3 2天。结论 术后再发剧烈腰背痛应考虑椎间盘炎可能 ;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和MRI表现是早期诊断椎间盘炎的重要指征 ;PLD可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和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