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虚拟现实技术(VR)的出现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将VR应用于医学教育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是目前临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点;将VR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有关VR应用于全科住培的文献鲜见。目的 探讨VR在全科住培中的应用效果,为VR在全科住培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05-16—08-16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级58名全科住培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生成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29)和研究组(n=29),研究组采用传统理论培训与VR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本次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急救、有机磷中毒的处理流程、院内突发呼吸困难的处理流程,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VR的了解程度;培训后分别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培训技能要点掌握率自评情况及教学方式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毕业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研究组的理论考核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叶酸对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iHa细胞,将其分为5组,分别应用不同浓度叶酸(0.1 μg/ml、1.0 μg/ml、10 μg/ml、100 μg/ml、1 000 μg/ml)干预72 h,记录干预后各组SiHa细胞自噬小体数量;采用q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蛋白中Beclin1、LC3及p62 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蛋白中Beclin1、LC3和p6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叶酸干预后自噬小体数量比较,1 000 μg/ml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0.1 μg/ml组数量最低,1.0 μg/ml组与10 μ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法测定结果显示,随干预叶酸浓度升高,宫颈癌SiHa细胞中自噬蛋白Beclin1、LC3的mRNA明显升高(P<0.05);p62 mRNA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Western blot法测定结果显示,自噬蛋白Beclin1、LC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增高而增高(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随叶酸浓度升高而下降(P<0.05)。结论:不同剂量叶酸对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抑制效果不同,剂量越低抑制效果越强,高剂量叶酸还有刺激宫颈癌SiHa细胞自噬小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7例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检出仅涉及NRXN1基因的2p16.3杂合缺失胎儿的遗传学检查结果、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来源及妊娠结局, 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7例产前诊断样本均通过CNV-seq检测发现2p16.3杂合缺失, 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进行验证, 明确涉及的NRXN1基因缺失的具体区域, 并对CNV进行父母验证和妊娠结局的随访。结果在16 502例样本中共检出7例胎儿染色体2p16.3区存在120 ~ 900 kb的微缺失, 发生率为0.424‰。该区域主要位于2号染色体的50 200 000-51 880 000位置, 仅覆盖了NRXN1基因。qPCR验证了7例胎儿的CNV, 其中2例涉及NRXN1基因第1 ~ 6外显子杂合缺失, 1例涉及第1 ~ 19外显子杂合缺失, 1例涉及第19 ~ 22外显子杂合缺失, 3例涉及第6 ~ 7内含子杂合缺失。亲代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探讨1例因染色体17p11.2重复所致的Potocki-Lupski综合征(Potocki-Lupski syndrome, PTLS)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分析1例PTLS患儿的临床资料, 先证者为2个月男性患儿, 临床表现为纳奶差, 体重增长缓慢。应用WES对先证者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及数据分析, 并应用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进行验证, 同时对其父母进行CNV-seq以明确变异来源。结果 WES结果提示先证者17号染色体p11.2位置存在3.92 Mb杂合重复, 覆盖了PTLS全部区域, 经CNV-seq验证证实该杂合重复, 先证者父母CNV-seq结果正常, 表明先证者为PTLS新发变异致病。结论本研究运用WES检测了1例新发的17p11.2杂合重复所致PTLS患儿, 进一步了解PTLS的临床表型, 同时基于WES测序数据对CNV分析进一步提高了WES在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能力, 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收集2个汉族Okihiro综合征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 应用外显子组测序对2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检测, 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基因型分析, 以确定生物学发病机制, 并为家系中的3个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2个家系的患者表现出广泛的表型, 尤其是家系1的先证者在胎儿期就发现超声异常(桡骨畸形、姿势异常、永存动脉干和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 其余患者表现从严重表型(前臂严重缩短和变形、杜安异常、听力障碍), 到不太明显的情况(仅有大鱼际发育不良、桡骨茎突较短小)。外显子组测序在2个家系的先证者中分别发现SALL4基因变异:c.844delC p.(Q282Kfs*8)和c.2210delG p.(G737Vfs*23), 其中c.2210delG p.(G737Vfs*23)为新变异。家系验证发现患者成员均携带变异, 正常成员中均未检测到。同时, 3个高危胎儿中共检出1例正常基因型胎儿, 2例携带杂合变异胎儿并终止妊娠。本研究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明确了2个Okihiro综合征家系的分子病理学原因, 丰富了Okihiro综合征在围产期的临床表现和SALL4基因突变图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水平和T淋巴细胞CD_4~+/CD_8~+比值的变化与妇产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行妇产科手术患者或剖宫产产妇196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BMI、Hb、CD_4~+/CD_8~+变化及其他临床资料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结果 6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11%。主要为切口感染,其次为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感染。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62.30%;革兰阳性菌21株,占34.43%;真菌2株,占3.2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90 g/l,BMI≥25 kg/m~2,手术时间≥2 h,侵入性操作,开腹手术,恶性疾病、CD_4~+/CD_8~+<1.4是妇产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妇产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切口感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BMI>25 kg/m~2,Hb<90 g/l,CD_4~+/CD_8~+<1.4更容易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7.
兰岚  姚利  曾仪  王娜  惠琳  薛士鹏 《癌症进展》2023,(23):2602-2605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26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分为化疗组和贝伐珠单抗组,每组63例。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CD4+、CD8+、CD3+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贝伐珠单抗组患者VEGF、MMP2、CEA、CA125、CD8+水平均明显低于化疗组,CD4+、CD3+水平均明显高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贝伐珠单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化疗可抑制晚期卵巢癌转移及扩散,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正>双胎妊娠包括单绒毛膜和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前者包括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twin,MCDA)和单绒毛膜单羊膜囊(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 twin,MCMA),在双胎妊娠中占比约30%[1]。双胎之一胎死宫内(single intrauterine fetal death,sIUFD)作为一种罕见妊娠并发症在双胎妊娠中的发生率约为6%[2],其中50%~70%发生在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TTTS)是发生sIUFD的最常见原因[3],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检测其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运用Illumina Nextseq500测序仪检测先证者家系皮肤病相关基因编码区域的序列突变情况,致病性突变经PCR?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Clustalw2.0、PyMOL、PolyPhen?2、SIFT及FATHMM分别对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变化及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颈胸部网状皮肤异色、腋窝点状色素沉着,部分趾甲萎缩、表面粗糙及口腔黏膜白斑,血常规及肝功能指标部分异常。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TERT基因c.2452G>A(p.Val818Met)与c.2594G>A(p.Arg865His)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2452G>A突变在HGMD中未见收录。母亲携带c.2452G>A杂合突变,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TERT基因未见突变。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显示,多个物种TERT蛋白在818与865位氨基酸位点分别为高度保守与完全保守,基因突变后对应蛋白结构存在差异。依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辅助检查及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角化不良。结论 TERT基因c.2594G>A(p.Arg865His)与c.2452G>A(p.Val818Met)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先证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 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并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技术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为女性, 6岁龄,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口腔溃疡、外阴和肛周溃疡。全外显子组测序未发现致病变异, 对测序数据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发现患儿为嵌合型8号三体, CNV-seq验证其嵌合比例为73%, 患儿父母检测均未见异常。结论确诊了一例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的嵌合型8号三体综合征患儿, 丰富了该综合征的表型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