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卵巢囊肿即卵巢囊性肿物。是指肿物的内容物为液体性质。主要分为非肿瘤及肿瘤两大类。 非肿瘤性质的卵巢囊肿主要指卵巢瘤样病变和输卵管卵巢囊肿。卵巢瘤样病变中以滤泡囊肿和黄体囊肿最常见。其多为单侧、壁薄。直径小于5厘米。  相似文献   
52.
53.
吴命坤 《河北医药》2010,32(9):1130-1130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现象。剖宫产技术的普及、麻醉方法的改进、手术安全性的提高是剖宫产范围扩大、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剖宫产术后产妇因麻醉、手术创伤、牵拉刺激、术后禁食以及自控镇痛的广泛应用,使肠蠕动减弱,易出现术后腹胀,肛门排气时间延长。肠胀气不仅给产妇带来严重不适感,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PINCH蛋白和环氧化酶(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宫颈鳞癌(宫颈鳞癌组)、3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中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CH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39/68)和0(0/30)(x2=28.579,P<0.001);COX-2蛋白在官颈鳞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58/68)和0(0/30)(x2=62.691,P<0.001).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x2=9.954,P<0.05),且随着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升高,PINCH蛋白表达率逐渐升高(x2=6.332,P<0.05);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x2=4.221、x2=6.076,P均<0.05);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PINCH蛋白与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联(C=0.299,P<0.05).结论 PINCH及COX-2蛋白与子宫颈鳞癌的发生相关,二者在子宫颈鳞癌中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报道1例46,XY/47,XYY嵌合体女性性反转,探讨其病因诊断路径,提供临床的遗传咨询。方法:临床特征分析和家系调查。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核型分析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GS)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进行外周血标本拷贝数变异检测及性别决定基因(SRY基因)及AZF基因位点检测。结果:家系调查表明,该患者具有伴X隐性遗传模式;临床上呈现共外显性特征;社会性别为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57%]/47,XYY[13%],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示:Arr[hg19]46,XY[70%]/47,XYY[30%],Yp11.31-q11.223×3,dup(6)(q14.1),SRY基因检测阳性,AZF基因所检测位点均未见缺失。结论: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及CNV-seq均可确诊46,XY/47,XYY嵌合体女性性反转综合征,其遗传病因可能为DAX-1基因表达异常。整合了针对46,XY性反转快速诊断路径的遗传咨询模式,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PINCH、肿瘤抑制基因nm23-H1和环氧化酶-2(COX-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实验组)、3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对照组)中PINCH、nm23-H1及COX-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CH蛋白在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58.3%(3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表达率0(P<0.01);nm23-H1蛋白在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46.7%(28/60)明显低于对照组90.0%(P<0.05);COX-2蛋白在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73.3%(44/60)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1)。PINCH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FIGO分期无关(P>0.05)。PINCH、nm23-H1及COX-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有相关性(C值分别为0.302、0.436、0.382,P<0.05)。结论 PINCH、nm23-H1及COX-2蛋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提示联合检测PINCH、nm23-H1和COX-2蛋白的表达对进一步理解宫颈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2011年1月-2013年6月临床常用的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的诊断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评价,以提高检出率。方法采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苍白密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苍白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162例各期梅毒患者(试验组)和非梅毒患者120例(对照组)进行平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TRUST对潜伏期梅毒和一期梅毒的阳性检出率低于TP-ELISA和TP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3种方法对二期梅毒和三期梅毒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ELISA和TPPA对各期梅毒的阳性检出率较高;TP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其次为TP-ELISA,TRUST最差。结论 TRUST对二期和三期梅毒的诊断价值较高,可用于门诊患者筛查和住院患者疗效观察;TP-ELISA成本较低,对各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适于献血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大批量梅毒筛查;TPPA对各期梅毒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因成本较高、耗时较长,可用于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对细胞迁移、侵袭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阐明其外泌体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宫颈癌HeLa细胞,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宫颈癌HeLa细胞外泌体,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CD81的表达,鉴定分离出来的外泌体。将HeLa细胞分为外泌体组(Exo组)和对照组,2组细胞分别用含和不含HeLa细胞外泌体的培养基培养。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HeLa细胞摄取外泌体情况,其中外泌体采用PKH26荧光标记,HeLa细胞用DAPI荧光进行核染色,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Wnt1、β-catenin和T细胞因子4(TCF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HeLa细胞中分离的外泌体为是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0~100 nm的囊泡状小体,且富含CD63和CD81蛋白。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xo组HeLa细胞膜表面有外泌体附着,而对照组HeLa细胞膜表面无外泌体附着。Transwell小室实验,Exo组HeLa细胞中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17.894,P<0.01)。细胞划痕实验,Exo组HeLa细胞迁移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t=9.689,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Exo组HeLa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1、β-catenin和TCF4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159,P<0.01;t=15.478,P<0.01;t=7.734,P<0.01)。结论:宫颈癌HeL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宫颈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HeLa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下游TCF4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人食管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表面微细形态变化。方法选取门诊患者的正常及不典型增生癌变的食管上皮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人食管正常鳞状上皮细胞表面光滑,微嵴分布排列有序,高低一致,细胞间界限清楚;食管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及食管癌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表面粗糙不平,微嵴分布排列无序甚至消失。结论食管上皮细胞在从正常→不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细胞表面的微细结构发生了复杂而又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0.
脐血管解剖结构、血流参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脐带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参数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脐带、脐动脉、脐静脉直径 ,计算横截面积。分别于脐带胎盘附着部、漂浮部、脐轮部测量血流参数 ,并进行比较。结果 孕 2 1~ 40周脐带直径 ( 1.2 5± 0 .2 1)~ ( 1.5 0± 0 .18)cm ,面积 ( 1.2 6± 0 .13 )~( 1.83± 0 .47)cm2 ;脐动脉直径 ( 0 .2 8± 0 .0 6)~ ( 0 .40± 0 .0 9)cm ,面积 ( 0 .0 6± 0 .0 3 )~ ( 0 .14± 0 .0 6)cm2 ;脐静脉直径 ( 0 .5 4± 0 .11)~ ( 0 .79± 0 .11)cm ,面积 ( 0 .2 5± 0 .0 2 )~ ( 0 .49± 0 .15 )cm2 。孕 2 5周前胎盘附着部脐动脉血流参数低于漂浮部和脐轮部 (P <0 .0 5 ) ,孕 3 6周后胎盘附着部脐动脉血流参数高于漂浮部和脐轮部 ( P <0 .0 5 ) ,2 6~ 3 5周之间 3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正常妊娠期脐带、脐动脉、脐静脉直径和面积随孕龄、胎儿双顶径、枕额径、头围持续增长 ,脐动脉血流参数值则持续下降。随意测量脐动脉所获得的血流参数值不能精确反映胎儿宫内情况 ,胎盘附着部脐动脉血流参数值可反映胎儿生长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