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6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23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6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1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535篇
内科学   240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科学   254篇
综合类   3064篇
预防医学   328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458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18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51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PP—IR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分布。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24例11-27周人胎小肠内PP—IR细胞的形态及定位。结果 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11-13周时PP~IR细胞数量很少,单个分散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间。14周后,PP—IR细胞呈增多趋势,除分散在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中也可见该细胞。17~27周时,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增减。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形态多样。结论 胰多肽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PP—IR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pigallocatechin - 3-gallate (EGCG) ]对甲状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为天然来源的端粒酶抑制剂治疗甲状腺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甲状腺癌FRO细胞 ,MTT法测定EGCG对FRO细胞生长的影响 ,TRAP -PCR -ELISA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FRO细胞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EGCG显著抑制FRO细胞的增殖 (P <0 .0 1) ;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 ,FRO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逐渐降低。结论 EGCG显著抑制甲状腺癌FRO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可考虑应用于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培育转人CD5 9cDNA首建小鼠 ,以进一步研究异种移植 ,并为建立鼠系奠定基础。方法 构建转基因结构pEGFP -C1-OMT -CD5 9,限制性内切酶切除质粒载体 ,回收、纯化包括人CD5 9cDNA、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基因及各自启动子的约 3 .3kb的基因片段 ,用显微注射法将此片段注入小鼠受精卵 ;提取F0 代小鼠尾组织DNA ,用PCR法初选 ,再用Southern杂交法对PCR阳性鼠进一步筛选 ,确定阳性转基因首建小鼠。结果 共注射 5 90枚受精卵 ,移植于 2 4只受体母鼠中 ,出生F0 代小鼠 73只 ;PCR初选有 8只呈阳性(6♂∶2♀ ) ,Southern杂交有 2只呈阳性 (1♂∶1♀ ) ;经粗略估算 ,整合外源基因拷贝数分别为 3和 10。结论 成功地培育出转人CD5 9cDNA首建小鼠 ,用PCR和Southern杂交法证实了外源片段的整合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雄性健康新西兰兔24只,分3组:空白组(S-S,输注生理盐水),内毒素组(L-S,输注内毒素后输注生理盐水),预防组(Ld2-L,输注内毒素前10min输注利多卡因负荷量2mg.kg^-1,然后2mg.kg^-1.h^-1),控制呼吸,吸氧浓度95%,输注内毒素后6h杀兔。观察氧合指数(PaO2/FiO2)、肺动脉顺应性(Cdyn)、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白蛋白含量,肺湿/干重比值,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这氧化物酶(MPO)以及肺形态学变化。结果:内毒素组PaO2/FiO2,Cdyn和肺组织SOD活性明显下降,BALF白蛋白含量,肺湿/干重比值和肺组织MDA和MPO含量明显上升,肺泡结构严重毁坏,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利多卡因预防可明显减轻这些变化。结论:利多卡因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IPTW)法评估EB病毒(EBV)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4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8家医疗机构初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且具有全血EBV-DNA数据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PTW法分析EBV载量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 χ2检验。结果 468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DNA阳性266例,EBV-DNA阴性202例。E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62.5%和89.2%,两组比较,经Log rank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00,P=0.000)。IPTW前,两组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PS)评分(ECOG PS评分)、原发部位、CA分期、Ann Arbor分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治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T...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羟丁酸钠(GHB)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海马CA1区神经元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后 7 d SD大鼠采用Rice等法,制成HIBD动物模型。新生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氧缺血(HI)组、GHB组。其中GHB组包括GHB50(50 mg/kg)、GHB100(100 mg/kg)、GHB200(200 mg/kg)亚组。各组在缺氧完成后 1 h、3 h、24 h、72 h 和 168 h 时点取脑切片作HE染色,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光镜下HE染色结果:HI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减少,海马带宽窄不一,可见细胞肿胀和核碎裂。GHB50组和GHB100组可减轻锥体细胞层病理改变。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I组缺血缺氧后1h海马CA1区 Bcl-2、Bax表达开始增强,24 h 时达到高峰,其后逐渐减弱。在GHB50组和GHB100组可使Bcl-2表达明显高于HI组(P<0.05,P<0.01),Bax表达明显低于HI组(P<0.05,P<0.05)。结论:GHB可通过对Bcl-2、Bax表达的调控抑制新生大鼠HIBD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77.
78.
腺病毒是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但第一、二代腺病毒由于引起宿主的免疫应答和细胞毒性反应影响了治疗效果,限制了临床应用,辅助腺病毒载体避免了第一、二代腺病毒的缺点,而充分发挥了腺病毒载体的优点,在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使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理想的基因治疗转导载体,本文将其在基因治疗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通过幼兔长时间体-肺循环分流,建立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将1月龄幼兔正中开胸,行左颈总动脉与主肺动脉吻合,形成持续左向右分流。3个月后通过彩超证实吻合血管通畅性,并测定其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动脉舒张压(PADP)、平均压(MPAP),观测肺小动脉病理变化、管壁厚度指数(TI)、面积指数(AI)。 结果: 分流组3个月后,21只形成肺动脉高压。分流血管阻断前、后PASP、PADP、mP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病理检查示肺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与对照组比,TI和AI 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幼兔经体-肺循环分流手术3个月后,可形成与临床先心病病理生理相接近的高动力性肺动脉高压。该模型稳定、可靠、经济。  相似文献   
80.
氟烷和七氟醚对缺血心肌功能和代谢及Ca2+-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氟烷、七氟醚(1.5MAC)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 应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逆行灌注模型研究氟烷、七氟醚对心肌缺血前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升高速率(+dp/dt)、左室压力下降速率(-dp/dt)和冠脉流量(CF)的影响,测定缺血前、缺血10min、缺血25min3个不同时间的心肌ATP含量、Ca2+-ATP酶活性,同时记录缺血间期左室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七氟醚显著增加正常离体心脏的CF,氟烷、七氟醚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功能和Ca2+-ATP酶活性,能够增加正常心肌的能量贮备。缺血10min时,二药能够减缓心肌ATP含量及Ca2+-ATP酶活性的下降,氟烷的作用比较明显。缺血间期,氟烷明显推迟缺血性挛缩的起始时间,降低挛缩幅度。结论: 氟烷的抗缺血损伤作用优于七氟醚,延缓缺血期心肌ATP含量及Ca2+-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氟烷抗缺血损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