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比较有自杀行为的单、双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差异。方法:于1983-07/2003-06选择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心境障碍中抑郁发作标准的、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家系59例,双相抑郁症患者家系31例。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然后再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症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3%)及面检(47%)。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用Haldance和Smith法观察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双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及胎次的效应。结果:符合入组诊断标准者共151例,完成家系调查的共122例,其中纳入分析的单相抑郁症家系59例,双相抑郁症家系31例。①单相抑郁症患者胎次为1的13例,胎次为2的15例,胎次为3的13例,胎次为4的8例,胎次为5的8例,胎次为7的2例;双相抑郁症患者胎次为1的10例,胎次为2的11例,胎次为3的7例,胎次为4的1例,胎次为5的2例,胎次为7的0例。②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育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C=2.4>2,P<0.01,6A>X6A);有自杀行为双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育龄及胎次无显著关系(C=0.74<2,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越大和胎次越高者易发生自杀行为,双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和胎次自杀行为的发生无明显关系。提示适龄婚育对防止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00,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为4.02/100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2.76/1000,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01/1000,阿尔茨海默病1.93/1000,酒精依赖1.09/1000,情感性精神障碍0.92/1000。男性总患病率19.89/1000,女性14.65/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4.843,P<0.05)。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城区(4.86/1000)高于农村(3.34/1000),但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依赖城市(1.12/1000)高于农村(0.00/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7.382,P<0.01)。精神发育迟滞城市(1.12/1000)低于农村(4.10/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514,P<0.01)。结论精神障碍是一类常见病,其总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列为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观察S-氯胺酮治疗重度抑郁症(MDD)疗效、安全性,并初步探讨S-氯胺酮抗抑郁及可能的急性副反应的机制。 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无锡市中医医院临床心理科以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招募首发或复发的MDD患者40例,受试者入组后被随机归入使用S-氯胺酮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组(研究组,20例)和生理盐水加抗抑郁药组(对照组,20例)。S-氯胺酮按0.4 mg/kg单次静脉微量泵缓慢注射给药。分别在S-氯胺酮或生理盐水给药前、给药后24 h、1周末、4周末时采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等评估患者症状;采用6项临床解离症状量表评估患者解离症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均出现MARDS评分下降趋势,并且2组存在分组差异(P<0.05);研究组评分在24 h,1周末和4周末时均优于对照组,其中24 h差异最显著。在S-氯胺酮给药24 h后,有5例患者(25%)达到了完全缓解(MADRS≤10),另有5例患者达到有效缓解(MARDS降分≥30%),9例患者部分缓解。 结论S-氯胺酮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单次小剂量静脉用药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合并小剂量阿立哌唑对利培酮引起的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长期住院,且服用利培酮治疗导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随机分成3组,分别合并阿立哌唑5mg,阿立哌唑10mg,安慰剂(对照组)进行4周对照研究.分别于治疗第0、1、4周末测定血清PRL水平,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  相似文献   
66.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标准化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参与CNP标准化管理,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患者出院前使用护士用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两组因子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 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NOSIE因子分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试验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无护理差错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P标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精神康复.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社区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分为干预组47例和对照组44例,均服用氯氮平维持治疗。干预组同时进行社区技能训练,第1个月为宣传教育、制定具体训练计划阶段,组织患者与人群交流;第2个月正确管理和使用药物,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第3个月能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和及时用药,能拒绝饮酒和吸毒等。于入组时及训练3个月后、再干预性指导随访9个月后采用阳性与阴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RC)中的连线测验A和B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随访9个月时,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0.01)。WCST及HRB-RC的A、B连线测验,干预组干预后各时段均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各时段变化不明显。结论:社区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拔能和认知功能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8.
1病例患者男,89岁,文盲。于2004年初自觉头晕、头痛不适,注意力难以集中,整日感疲乏,夜眠差,多梦,易醒,伴听力下降,无恶心、呕吐现象。当时查头颅CT等未见异常,服中药后病情好转。于2006年初出现性格改变,常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行为表现轻浮,举止粗鲁,对家人漠不关心,并出现敏感、多疑,怀疑儿子要迫害他,情绪不稳,无故骂人,呈间隙性发作,家人未予重视。至2010年10月,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听力明显下降,敏感,坚信儿子要迫害他,情绪易激惹,  相似文献   
69.
朱建中  王百灵  王瑛  俞皎 《中国康复》2012,27(4):266-267
目的:探讨辅助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康复效果。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6例,分为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组(联合组)及单用米氮平组(米氮平组)。2组均服用米氮平,联合组加用生物反馈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周末联合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米氮平组(P<0.05),米氮平组在治疗第2周末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第6周末,2组HAMD及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1)。联合组显效率较米氮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9%,84.37%)。结论:辅助生物反馈训练可加快改善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积极性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综合疗效。方法: 将104例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干预组予积极性社区干预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随访观察1年。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干预6月末、干预1年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威斯康星量表(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生存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结果: 治疗1年末,干预组复发率、住院率分别为9.62%、1.92%,对照组分别为15.38%、5.7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374; χ2=0.260,P=0.610)。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干预组干预6月、1年末 PANSS总分和各因子分、WCST、SQLS和SDSS评分均明显改善;对照组干预1年末 PANSS总分和一般精神病理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WCST、SQLS和SDSS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1年末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WCST、SQLS和SDS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积极性社区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能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