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6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351.
例1:女,15岁.接种麻疹疫苗当天出现左下肢麻木不适,次日麻木不适感消失,4 d后出现耳部冻疮样皮疹、手指足趾红斑,1个月后出现面部蝶形红斑、脱发,无发热、口腔溃疡、关节肿痛.  相似文献   
352.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Treg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四色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103例SLE患者及58名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SLE活动性的判断采用SLEDAI评分方法,其中非活动期(SLEDAI≤9分)患者37例,活动期(SLEDAI>9分)患者66例.分析以上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①SLE患者组Treg细胞(%)(1.59±1.2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②SLE活动组Treg细胞(%)(1.53±1.28)显著低于SLE非活动组(2.14±1.97),P<0.05,SLE活动组Treg细胞(%)(1.53±1.2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SLE非活动组Treg细胞(%)(2.14±1.9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③Treg细胞百分数与SLEDA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存在显著异常,并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说明Treg细胞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3.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Treg细胞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四色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103例SLE患者及58名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SLE活动性的判断采用SLEDAI评分方法,其中非活动期(SLEDAI≤9分)患者37例,活动期(SLEDAI〉9分)患者66例。分析以上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①SLE患者组Treg细胞(%)(1.59±1.2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②SLE活动组Treg细胞(%)(1.53±1.28)显著低于SLE非活动组(2.14±1.97),P〈0.05,SLE活动组Treg细胞(%)(1.53±1.2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SLE非活动组Treg细胞(%)(2.14±1.9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2.62±1.76),P〈0.05。③Treg细胞百分数与SLEDA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数存在显著异常,并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说明Treg细胞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SL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4.
目的 通过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肾脏病变的实验研究,以阐明序贯联合用药对小鼠肾脏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方法 选取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长春新碱间歇给药组、环磷酰胺隔日给药组、环磷酰胺间歇给药组、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联合间隔给药组.经18周治疗后观察并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诱导造模后6周尿蛋白定量(24 h)达(5.02±0.88) mg,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肾脏病理呈狼疮肾炎Ⅳ型表现,模型成功.②环磷酰胺隔日组[(0.48±0.32)mg ]、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联合组[(0.37±0.30)mg]对造模小鼠尿蛋白定量(24h)的改变最大,环磷酰胺间歇给药组、环磷酰胺隔日给药组与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联合给药组对造模小鼠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值、尿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值的降低幅度较大;而不同给药方案对血清MCP-1、TGF-β1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隔日给药组、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联合给药组造模小鼠肾脏MCP-1、TGF-β1表达在肾小球、肾小管中的阳性数最低,与对照组、长春新碱间歇给药组及环磷酰胺间歇给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周期联合对造模小鼠血丙氨酸转氨酶、血肌酐、血抗dsDNA抗体、尿蛋白定量(24 h)、尿MCP-1、尿TGF-β1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 ①序贯周期联合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有交互作用,在降低尿蛋白定量(24 h)、血清肌酐,减少肾脏MCP-1、TGF-β1的表达和排泌等方面有明显作用,与环磷酰胺隔日用药组相当,优于长春新碱间歇给药组、环磷酰胺间歇给药组.②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联合间歇给药与单用药比较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环磷酰胺隔日给药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其他各组,表现为体质量不增、肝酶增高.  相似文献   
355.
目的研究长春新碱(VCR)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CTX)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安全性和对B细胞活化因子(BAF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进行12周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的SLE患者分为大剂量CTX组、VCR联合小剂量CTX、VCR联合大剂量三组,观察用药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BAFF mRNA表达水平。结果⑴VCR联合小剂量CTX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大剂量CTX组、VCR联合大剂量CTX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⑵在基线时、12周时,VCR联合小剂量CTX组BAFF mRNA表达水平与大剂量CTX组、VCR联合大剂量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三组治疗前后BAFF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R联合小剂量CTX治疗SLE疗效确切,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56.
目的 客观评价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患者的唾液腺功能 ,筛选敏感、有意义的99mTcO-4 唾液腺显像功能参数。方法  78例 pSS和 2 0例为甲状腺结节患者为对照分别进行了99TcmO-4 唾液腺动态显像 ,所有 pSS患者于显像后进行唇腺活检 ,对显像所得功能参数与唇腺活检的病理分级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 ,对显像特点和病理关系进行了总结。结果 ①腮腺 (Par)对99mTcO-4 浓聚率 (MAR)随病理分级增大而降低 (r =- 0 6 49,P <0 0 0 1) ;酸刺激开始至刺激后放射性降低不变的时间间隔 (Tmin)随病理分级增加而延长 (r =0 32 4,P <0 0 1) ;Par的酸刺激最大分泌率 (MSR)随病理分级增加而减少 (r =- 0 5 2 1,P <0 0 0 1)。②早期分泌率 (SR)虽与病理分级无有意义的相关性 ,但在pSS早期 (病理 1~ 2级 )即可出现异常。③影像所示唾液腺功能受损程度与唇腺活检病理学改变和分级基本符合 ,总符合率为 80 8% (6 3/78)。结论 Par对99mTcO-4 的MAR降低、Tmin的延长、MSR的减少是pSS有意义的诊断指标 ,SR是 pSS非常敏感的筛检指标。99mTcO-4唾液腺显像是评价 pSS者唾液腺功能简便、无创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357.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外周血T辅助(Thelper,Th)细胞活化状态及其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对AS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4)和Th1、Th2细胞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FN-γ、TNF-α及IL-4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BASDAI、BASFI、BASMI评分、夜间痛、血沉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L-4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以上疗效评价指标呈负相关(P〈0.05)。甲泼尼龙治疗后Th1细胞百分率及血清IFN-γ、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h2细胞百分率和血清IL-4较治疗前升高。结论难治性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存在Th1和Th2细胞平衡偏移,Th1细胞占优势。甲泼尼龙治疗可下调Th1细胞功能,抑制促炎因子IFN-γ、TNF-α分泌,并能显著改善AS患者的关节症状和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35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utoantibodies to 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gens, ACPAs)的产生是致病关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是中性粒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的胞外纤维,由DNA、组蛋白和颗粒蛋白组成,可以使细菌裂解死亡。研究发现,NETs是RA中瓜氨酸化蛋白和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也是ACPAs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NETs也能促进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产生细胞因子。NETs的形成与消除达到平衡时对机体是有益的,然而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紊乱等病理过程可打破这一平衡,直接引起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增强。本文对NETs在RA中的致病机制及基于这些机制的靶向药物在RA治疗中的进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5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免疫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肾脏损害和皮肤红斑是其主要的临床表征,同时可能伴随关节炎、血小板减少、血管炎或神经系统病变等。西罗莫司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靶向抑制剂,具有抗真菌、抗肿瘤、抗纤维化和免疫抑制的功能。本文就西罗莫司在SLE治疗中的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SLE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0.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骨质破坏、滑膜增生、软骨下骨硬化及骨赘形成为特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相继发现多种与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内脂素、趋化素、瘦素、抵抗素、脂质运载蛋白2等, 被发现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及进展有关。本文简要概述这些脂肪细胞因子在免疫、炎症、软骨代谢和骨代谢等方面对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