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及淋巴细胞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条件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予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补充白蛋白和血浆、放腹水、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均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淋巴细胞指标CD3~+、CD4~+、CD8~+、CD4~+/CD8~+、CD19、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指标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白球比(A/G)、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层黏蛋白(LN)变化并比较;治疗过程中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并及时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比较。结果:1) 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CD19、NK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CD3~+、CD4~+、CD4~+/CD8~+、CD19、NK细胞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CD8~+则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CD19、NK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 2组患者治疗前Th17、IL-17、IL-6、Treg、TGF-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h17、IL-17、IL-6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reg、TGF-β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Th17、IL-17、IL-6显著低于对照组、Treg、TGF-β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3) 2组患者治疗前ALT、ALB、A/G、γ-GT、HA、Ⅳ型胶原、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ALT、ALB、γ-GT、HA、Ⅳ型胶原、LN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A/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A/G显著高于对照组,余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观察组疲乏无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而在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周血Th/Treg平衡,提供淋巴细胞水平,改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类型分布及特点。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106例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调研。结果: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从高到底依次为:气虚质、平和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其中复合体质的患者占50.9%,复合体质中以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出现频次较高,其次是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结论:该人群的单一体质类型中,以气虚质、气郁质最多见,复合体质中以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多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不同ALT水平HBe Ag阴性慢性乙肝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14例HBe Ag阴性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5型,再按ALT水平分为≥2×ULN组和2×ULN组,比较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在ALT≥2×ULN组患者中,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48.4%),其次为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而在ALT2×ULN组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布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8.5%和34.6%,2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比较有差异(P0.01)。HBV DNA载量在湿热中阻型最高,其他各型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ALT≥2×ULN组患者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ALT2×ULN组,2组间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T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相关性,中医证型与病毒载量有一定关系,尤其湿热中阻型与病毒载量关系密切,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419-1420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肝硬化5年"于2019年8月7日入院。患者曾于2014年体检发现"谷酰转肽酶"异常升高,肝脏B超提示"肝硬化",当时未诉不适,给予"护肝"治疗,肝酶指标未恢复正常。患者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此后未积极求诊、治疗。2019年7月初,患者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于当地某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提示:WBC 2.57×10~9/L,PLT 52×10~9/L;肝功能异常:TBil 67μmol/L,DBil 33.2μmol/L,ALT 58 U/L,AST 86 U/L,GGT 180 U/L,TP 54.8 g/L,Alb 31.1 g/L;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了解ALT小于2倍正常值(ULN)CHB患者的肝脏病理特点,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病程、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的表达、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肝组织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HBs Ag和HBc Ag表达。结果本研究纳入147例ALT〈2 ULN的CHB患者中,肝组织中重度炎症以上(≥G2)者115例(78.2%),肝组织中重度纤维化以上(≥S2)者80例(54.4%),其中S4者3例(2.1%)。不同性别、血清HBe Ag状态、肝组织HBs Ag和HBc Ag表达患者之间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程度和年龄呈正相关(rs=0.566、0.185,P均〈0.05),与病程、ALT及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纤维化分期与年龄、ALT水平呈正相关(rs=0.317、0.227,P均〈0.05),与病程、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学改变,对于ALT〈2 ULN,尤其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尽早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研究判断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弥可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密西根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评分(Michigan diabetic neuropathy score,MDNS)。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穴位注射可以显著减少DPN患者MDN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王枣荷叶调脂汤联合穴位贴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OD、MD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的痰瘀互结型NAFLD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王枣荷叶调脂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超声分级、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肝脏超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BMI指数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T、AST、TC、TG、SOD、MDA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HOMA-IR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王枣荷叶调脂汤联合穴位贴敷可缓解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