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93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皮肤组织、衰老机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的性能。揭示了海洋活性肽、海藻糖在抗氧化、抗辐射、护肤润肤、保湿等方面表现出的良好活性,以及其在新型抗衰老化妆品开发应用上所具有的潜力。并提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必将成为现代功效型化妆品的理想添加剂。  相似文献   
42.
海洋微藻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初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90株海洋微藻的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筛选,从中寻找活性微藻藻株.方法以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坏死以及自由基清除为活性指标,采用SRB,TLC自显影技术和DPPH方法进行抗肿瘤以及抗氧化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藻株代谢产物进行了HPLDUV分析.结果与结论发现5株微藻的提取物具有抗肿瘤活性、1株微藻的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HPLC-UV分析表明,其抗氧化活性可能与具有400nm最大紫外吸收的化合物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古糖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建立其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古糖酯脂质体,运用正交实验确定最适的制备条件;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古糖酯脂质体的包封率.结果 采用反相蒸发法制备古糖酯脂质体的最适条件是:磷脂与胆固醇的摩尔比为4:1,古糖酯药物的加入量为1%,脂水相体积比为3: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率可达39.13%.经负染色法观察古糖酯脂质体的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200 nm.采用HPG-PC法可有效地分离古糖酯脂质体与游离药物,方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10.0 g·L-1,平均回收率为95.12%,RSD为1.83%(n=5).结论 反相蒸发法制备的古糖酯脂质体包封率高,粒径小,形态稳定.HPGPC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适合于古糖酯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44.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5.
结合药物化学专业知识教学,在药化教学中从意志品质、科学态度、道德法制、安全环保、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蜂海绵属Haliclona cymae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ODS)和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H.cymaeformis的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个单体化合物:24-亚甲基胆甾醇(1),5α,8β-epidioxy-cholesta-6-en-3-ol(2),cholesta-7-en-3β,5α,6β,9α-tetraol(3),胆甾醇(4),3-吲哚甲酸(5),尿嘧啶(6),胸腺嘧啶(7),尿嘧啶核苷(8),胸腺嘧啶核苷(9),尿嘧啶脱氧核苷(10)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海绵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对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显示了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7.
以病原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标的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n SL  Chang YJ  Deng SP  Wang QC  Yu WG  Gong QH 《药学学报》2011,46(6):613-621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南亚发现的新型超级细菌几乎对绝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抗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恐慌。对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发现,许多病原菌的致病机制都依赖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筛选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成为解决细菌感染以及耐药性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菌群体感应信号调控系统、群体感应抑制因子体外筛选模型及体内动物模型评价,群体感应抑制因子的研究近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48.
萘骈苯骈吡喃酮是一类由萘环和苯环分别在α,β-和γ,δ-稠合的六元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多数与糖形成C-苷或O-苷;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或抗菌活性。迄今为止,报道了49个此类化合物,涉及26篇文献。本文综述了这49个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和化学来源及其生物活性。表明链霉菌是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已从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1个天然的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吸引化学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了18个化学衍生物,其中1个已进入治疗乳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萘骈苯骈吡喃酮可能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或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49.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卡拉胶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但是对于不同病毒其抑制作用机制有差异。笔者就国内外对于卡拉胶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系统总结卡拉胶是如何在分子水平上阻断或干扰不同病毒的复制周期,以期能对抗病毒多糖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IKKβ结构与功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