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90篇
药学   53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现代动物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种属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综合实验,确定鼠疫主要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型.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鼠疫宿主86种(主要宿主14种、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72种).结论 明确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主要宿主分布型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鼠疫疫源调查,掌握鼠疫疫源状况,制订预防鼠疫的措施。方法在西吉县红耀乡、火石寨乡、白崖乡、西滩乡、偏城乡、马建乡,海原县李俊乡采用鼠疫流行病学、生态学、动物昆虫学、细菌学、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鼠疫疫源调查。结果共发现小型兽类2目4科6属10种,阿拉善黄鼠为该地区优势种群,平均密度为0.95只/hm^2,单公顷最高为3只/hm^2,主要分布在海拔1688~2366m的黄土高原亚区干草原地带;野外小型鼠捕获率为0.59%;体外寄生虫发现3目7科12属20种,其中蚤类3科5属8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阿巴盖新蚤、细沟双蚤、无规新蚤和禽角叶蚤为常见种,似升额蚤介中亚种、红羊新蚤数量较少。细菌学检验399份,蚤培养161组1120只,血清学检测281份,反向间接血凝检测1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检测虽未发现阳性结果,但经鼠疫流行病学分析,基本具备动物鼠疫流行条件,该地区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3.
宁夏的吸虱     
目的根据既往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疫源调查、动物、昆虫区系及种群结构的调查资料,整理鉴定了宁夏吸虱宿主、分布与组成,为预防控制鼠疫、动物寄生虫病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疫源及动物、昆虫区系调查方法,对所获吸虱分类鉴定、登记计数。结果共发现宁夏吸虱31种,隶属7科10属,约占我国吸虱类的1/3。其中有10种为宁夏吸虱新记录。结论宁夏吸虱不断被发现,在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动物寄生虫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岳建明  周耀柱  周茹  金少举  温鹏  杨晓宇 《重庆医学》2013,(28):3366-3367,3369
目的分析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血清雌二醇(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去势法复制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的氟伐他汀(20、10、5mg/kg)进行干预,12周后,大鼠称重后处死,摘取子宫称湿重,计算子宫指数,同时取血清测定E2、TNF-α、IGF-1及BGP的浓度。结果氟伐他汀各给药组对骨质疏松大鼠子宫重量无影响;氟伐他汀20mg/kg可使骨质疏松大鼠血清E2、IGF-1水平升高(P<0.05),TNF-α及BGP水平降低(P<0.01);氟伐他汀10mg/kg可使骨质疏松大鼠BGP水平下降。结论氟伐他汀可升高骨质疏松大鼠血清E2、IGF-1水平,并降低TNF-a及BGP。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将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特异性结合肽pd20与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基因融合,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表达pd20-TNF-α融合蛋白.方法 利用全基因合成法制备pd20-TNF-α融合基因,构建pd20-TNF-α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 检测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pd20-TNF-α重组融合质粒,表达的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1000处出现了1条新生的蛋白条带,转印NC膜后该融合蛋白可与抗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pd20-TNF-α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为下一步融合蛋白的纯化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6.
出于教学改革的目的,在药理学教学中探索试用案例版教材,教师备课不仅温习旧讲稿,且添加新案例,补充新鲜成分,更新教案,优化备课模式,推进教师对本学科理论的拓展和深化,锻炼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CBT),采用讲授和讨论两种案例使用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感触近年和未来职业的鲜活场景,避免所学知识条块分割,使其呈现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该探索是对传统教材编写和教学法的积极改进。  相似文献   
8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R,S)-告依春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Phenomenex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溶液(7∶93);流速:1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5nm。结果:甘草酸铵在进样量0.017~0.10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6,回收率(n=6)为99.0%,RSD为1.26%。结论:本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抗病毒口服液中(R,S)-告依春的含量。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低剂量暴露对初断乳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方法,采用经口灌胃的染毒方式,将36只初断乳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玉米油)组和两个DEHP实验组(100mg·kg-1组、500mg·kg-1组),每周染毒5d,休息2d,每天早上8:30开始灌胃染毒,重复染毒11周。每组12只,雌雄各半。记录比较小鼠每周的体重、摄食量,11周后,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心尖采血处死,取小鼠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取脾脏的1/2进行研磨制备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CD4+T、CD8+T的个体百分量。结果各组小鼠在染毒期间,体重及其体重增长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脏、脾脏、胸腺、双肾脏、生殖器周围白色脂肪、腓肠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HP染毒组小鼠脾脏CD4+T、CD8+T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HP染毒组小鼠脾脏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低剂量暴露可能对初断乳小鼠细胞免疫水平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以《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治疗指南》为依据,对某院妇科门诊盆腔炎治疗处方中用药方案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抽取某院妇科门诊2011年8月1—31日所有西药处方,选择其中包含有“盆腔炎”诊断的所有处方,采取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盆腔炎DDDs排序居前3位的抗茵药物种类分别为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治疗盆腔炎DDDs排序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单品分别为阿奇霉素片、克拉霉素片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DDDs排序居前5位的外用药物依次为保妇康栓、氯喹纳多普罗雌烯阴道片、硝酸咪康唑阴道胶囊、复方甲硝唑栓剂及硝呋拉太阴道片;治疗盆腔炎的1021张处方中,仅使用静脉或口服用药的处方有680张(占66.61%),仅使用外用药的处方有90张(占8.81%),联合用药的处方有251张(占24.58%)。不同用药方案的治疗疗程中,仅采用1种静脉/口服用药的比例最高,为39.47%(403/680),抗衣原体有效的疗程为6.4d;采用1种静脉/口服用药联合1种外用药的比例为14.99%(153/251),抗衣原体有效的治疗疗程为6d;采用2种静脉/口服用药的比例为14.69%(150/680),抗衣原体的有效疗程为5.8d。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某院治疗盆腔炎的用药原则与《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盆腔炎治疗指南》相同,但选择的药物有所不同,某院治疗盆腔炎是以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为主,外用药为辅。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联合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将6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联合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记录治疗组在24h后咳嗽、喘息缓解、喘鸣音减轻或消失时间以及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并对治疗7d后两组疗效进行比较,且随访6个月,统计喘息复发例数及复发率。结果:治疗24h后治疗组在咳嗽、喘息缓解、喘鸣音减轻或消失时间以及TeSO2〉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96.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d后两组患儿咳嗽、喘息、喘鸣音、湿哆音消失时间以及TeSO2情况、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内喘息复发率分别为19.2%和2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联合氨溴索氧气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疗效显著,给药途径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