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90篇
  免费   2176篇
  国内免费   29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02篇
妇产科学   184篇
基础医学   1480篇
口腔科学   56篇
临床医学   1197篇
内科学   3732篇
皮肤病学   81篇
神经病学   368篇
特种医学   4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08篇
综合类   930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6329篇
眼科学   72篇
药学   719篇
  4篇
中国医学   89篇
肿瘤学   47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720篇
  2022年   964篇
  2021年   1040篇
  2020年   1440篇
  2019年   884篇
  2018年   863篇
  2017年   742篇
  2016年   898篇
  2015年   1078篇
  2014年   1229篇
  2013年   934篇
  2012年   955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853篇
  2009年   754篇
  2008年   361篇
  2007年   428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6篇
  1984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了解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 方法 收集2010—2020年云南省各地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共发生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260起,发病6 600人,死亡2人,总体呈下降趋势。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为第二、四季度,占总起数的66.54%(173/260);暴发场所多发生在小学,占总起数的58.08%(151/260)。报告明确或可疑致病因子的185起事件中由微生物或可疑微生物引起的占40.00%(74/185),毒素引起的占46.49%(86/185);明确致病因子的118起暴发事件中,60.17%(71/118)是由4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其中蓖麻毒素导致的最多,达22起(18.64%),发病人数428人,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20起(16.95%),原因食品被归因为一类食品植物类,主要是大米、三明治、面包。导致暴发污染环节最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50.77%,132/260)。 结论 关注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在学生开学季时,加强对小学食堂植物类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管理和监督。微生物、毒素感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主要的致病因素,且原因查明率低,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检测能力,提高原因查明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为了解北京市东城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建立合理的治疗模式以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队列研究设计,研究起点为首次入组治疗的患者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首次接受治疗的时间,终点为2021年4月30日。使用寿命表法分析维持治疗情况;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31名患者进入本次研究。截至随访终点,累积发生脱失210例,脱失比例为63.44%。维持治疗时间中位数为5.33年。患者1、2、5年的累积维持治疗比例和维持治疗人年数分别为77.05%、67.67%、52.41%和279.00、234.50、170.00人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年龄<50岁(HR=1.825,95%CI:1.087~3.062)、有职业(HR=1.515,95%CI:1.037~2.213)、日服药剂量<60 mg/d(HR=2.025,95%CI:1.380~2.972)、接受过强制隔离戒毒(HR=2.617,95%CI:1.345~5.092)是降低患者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日服药剂量、职业、入组时年龄、是否接受过强制隔离戒毒是北京市东城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日服药剂量的减少有可能导致患者的依从性下降,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门诊医生在降低患者的服药剂量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94.
王萍  范莉  田梅 《中国辐射卫生》2022,31(4):524-529
皮肤是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最先接触的器官,因其基底细胞层及毛细血管对射线很敏感,所以放射性皮肤损伤十分常见,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与表皮和真皮中的细胞改变和炎症有关,而皮肤的晚期损伤主要与辐射对血管影响有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屑、溃疡,严重程度与射线种类、剂量等相关。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潜在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辐射损伤后还未建立治疗的金标准,已知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机制大致可分为3个途径:活性氧大量增加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被转录激活后引发的炎症、骨髓源性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的3大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洗手相关健康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12月,利用问卷星软件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9个区36所幼儿园和18所小学的7 494名儿童家长开展线上调查。调查内容为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防护知识正确知晓、对疫情风险感知程度、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等的情况,以及儿童的洗手行为。  结果  学龄前儿童正确洗手的比例为70.2%,高于小学生(61.9%)(χ2=57.63,P<0.01)。学龄前儿童家长知晓洗手相关知识(36.2%,33.4%)、对疫情风险感知低(28.9%,25.4%)、提供洗手指导(99.1%,97.9%)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2,22.84,18.68,P值均<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我效能高的比例(75.7%)低于小学生家长(78.2%)(χ2=6.43,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学龄前儿童还是小学生,城区、家长自我效能较高、风险感知低、为儿童提供洗手指导,儿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性高;对于学龄前儿童,非独生子女与正确洗手行为呈负相关(OR=0.79,95%CI=0.69~0.92);对于小学生,女童正确洗手的可能是男童1.21倍(95%CI=1.06~1.39),家长知晓知识者是不知晓者的1.20倍(95%CI=1.04~1.40,P值均<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洗手行为优于小学生,家长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洗手行为的认知,自我效能以及采取的指导行为对于儿童健康行为养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家长指导儿童预防传染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96.
《Vaccine》2022,40(48):6947-6955
Background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infections were the main cause of anogenital cancers and warts. HPV 6/11/16/18 vaccines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igh-risk types of HPV responsible for 70% of cervical cancers and 90% of genital warts. This randomized, blinded, non-inferiority phase III trial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immunogenicity and tolerability would be non-inferior among women after receiving two novel 4- and 9-valent HPV vaccines (4vHPV, HPV 6/11/16/18; 9vHPV, HPV 6/11/16/18/31/33/45/52/58)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Gardasil 4 (4-valent).Methods1680 females between 20 and 45 years were randomized in a 2:1:1 ratio to 20–26, 27–35, or 36–45 y groups. Subjects then equally assigned to receive 4vHPV, 9vHPV or Gardasil 4 (control) vaccine at months 0, 2, and 6. End points included non-inferiority of HPV-6/11/16/18 antibodies for 4vHPV versus control, and 9vHPV versus control and safety. The immunogenicity non-inferiority was pre-defined as the lower bound of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of seroconversion rate (SCR) difference > ?10% and the lower bound of 95% CI of geometric mean antibody titer (GMT) ratio > 0.5.ResultsAmong the three vaccine groups, more than 99% of the participants seroconverted to all 4 HPV types. The pre-specified statistical non-inferiority criterion for the immunogenicity hypothesis was met: all the lower bounds of 95% CIs on SCR differences exceeded ?10% for each vaccine HPV type and the corresponding lower bounds of 95% CIs for GMT ratios > 0.5. Across vaccination groups, the most common vaccination reaction were injection-site adverse events (AEs), including pain, swelling, and redness. General and serious AEs were similar in the three groups. There were no deaths.Conclusions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novel 4- and 9-valent HPV vaccination was highly immunogenic and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both of which were non-inferior to Gardasil 4 in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分析上海市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动态变化趋势,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控烟限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分析2004,2006,2008,2012,2015,2017,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数据,比较分析青少年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的变化情况。  结果  2004,2006,2008,2012,2015,2017,2019年调查中男生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347.44,P值均 < 0.05);除2012年尝试饮酒率外,7轮调查中的尝试吸烟、目前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均以中职校生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9~1 196.61,P值均 < 0.05);2004—2019年,男生和女生的尝试吸烟标化率、尝试饮酒标化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APC=-6.20~-1.80,P值均 < 0.05);总体尝试吸烟标化率由2004年的21.02%下降至2019年的12.23%(APC=-5.00, P < 0.05);总体尝试饮酒标化率由2004年的60.52%下降至2019年的47.17%(APC=-1.80, P < 0.05)。目前吸烟标化率、目前饮酒标化率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2004—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尝试吸烟、尝试饮酒行为呈现逐年减少趋势,但青少年目前吸烟、目前饮酒行为报告率未出现下降趋势。青少年吸烟饮酒防控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西藏青少年烟草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控烟干预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  于2019年8—10月, 采用与人口数量规模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西藏4 9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西藏青少年现在吸烟率的相关因素。  结果  2019年西藏青少年现在吸烟率为11.3%(563/4 983), 尝试吸烟率为21.8%(1 086/4 983), 二手烟暴露率为62.4%(3 111/4 983)。82.9%的吸烟者表示想要戒烟, 79.9%的吸烟者在过去12个月内有过尝试戒烟行为, 仅有11.7%的吸烟者表示受到过专业人员的戒烟帮助或建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城市(OR=2.38)、三年级(OR=1.51)、学校类型为普通高中(OR=2.90)或职业高中(OR=3.53)、男生(OR=16.93)、每周零花钱≥50元(OR=1.93)、暴露于二手烟(OR=16.12)、认为二手烟可能会(OR=1.40)或可能不会(OR=4.89)产生危害、暴露于烟草广告(OR=1.83)、朋友吸烟(OR=7.47)、几乎每天能看到教师吸烟(OR=1.79)与青少年现在吸烟行为均呈正相关; 认为吸烟行为能减少吸引力(OR=0.54)与青少年现在吸烟行为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2019年西藏青少年吸烟及尝试吸烟行为较普遍, 二手烟暴露问题较严重, 职业高中学生是开展控烟干预的重点人群, 学校为控烟干预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间江西省居民食物消费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的整群抽样的方法,2010—2012年和2018—2019年分别抽取调查对象1 967人和1 130人。采用非连续的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称重法收集和食物频率法对居民开展膳食调查,利用t检验对2010—2012年和2018—2019年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9年间江西省城乡居民谷薯类食物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t = - 14.816,P<0.001),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由469.2 g降至398.3 g,但城市却呈上升趋势。蔬菜(t = - 22.258,P<0.001)和水果(t = - 11.105,P<0.001)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分别由316.5 g和66.9 g降至240.5 g和48.0 g,但城市居民水果消费量呈上升趋势。禽畜肉类(t = 6.591,P<0.001)、水产品(t = 12.531,P<0.001)、蛋类(t = 13.944,P<0.001)、奶类(t = 5.071,P<0.001)和大豆及坚果类(t = 17.880,P<0.001)呈上升趋势,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分别由97.6 g、24.0 g、18.1 g、19.5 g和16.6 g增至111.7 g、43.0 g、27.9 g、26.3 g和40.4 g,其中城市禽畜肉和奶类增幅都明显高于农村。油脂类(t = - 18.444,P<0.001)和食盐(t = - 40.029,P<0.001)消费量都呈下降趋势,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分别由43.8 g和9.1 g降至31.1 g和7.8 g,其中城市油脂类降幅高于农村。结论 江西省居民食物消费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合理,蔬菜水果、奶类摄入不足,而禽畜肉、油脂类和食盐过高,导致膳食纤维和钙的摄入不足,而脂肪摄入过多。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RT-PCR和核酸依赖性序列扩增法(NASBA)两种方法在呼吸道多病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标本140份,分别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和NASBA方法对样本进行平行检测并对两种方法的病原检出限、重复性、检测一致性及检测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批内重复CV值均<5%,重复性较好;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脊灰毒株核酸和H1N1病毒核酸最低检出限分别为5.62 CCID50 /0.1 ml(107 倍稀释)和103倍稀释度,NASBA方法最低检出限分别为56.2 CCID50 /0.1 ml(106 倍稀释)和102倍稀释。实时荧光RT-PCR灵敏度略优于NASBA方法。针对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呼吸道病原体种类,实时荧光RT-PCR和NASBA方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9.28%(125/140)、70%(98/140)。两种方法对甲型H1N1病毒、肠道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达100%,对甲型流感病毒、甲型H3N2、副流感病毒1-4型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Kappa 值范围为0.81~1;对冠状病毒229E/HKU1/OC43/NL63、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Kappa 值范围为0.61~0.80;对人偏肺病毒的检测结果一致性差, Kappa 值仅为0.55。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时间为90 min,NASBA方法仅需40 min即可完成。 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方法灵敏度较高,适合对大批量临床样本进行筛查;NASBA方法检测时间短,不易污染,适用于时限性强但对灵敏度要求不太高的应用场景,如临床上重症呼吸道感染者的快速检测。建议根据不同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