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5篇
  免费   1888篇
  国内免费   674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22篇
妇产科学   78篇
基础医学   875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1784篇
内科学   1576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355篇
特种医学   6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1145篇
综合类   2065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2169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789篇
  6篇
中国医学   272篇
肿瘤学   137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66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666篇
  2020年   621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923篇
  2013年   718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079篇
  2010年   920篇
  2009年   724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707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77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前及期间城市学龄前儿童各类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及影响因素, 为控制学龄前儿童电子屏幕使用和预防近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 于2020年6—7月, 横断面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幼儿园8 244名儿童, 通过家长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各类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长, 估算加权屏幕屈光时间, 分析家庭电子屏幕督导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加权屏幕屈光时间的关联。  结果  被调查学龄前儿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日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投影视屏时长过度检出率分别为30.52%, 51.40%, 56.82%, 而疫情前上学日三者检出率分别为21.94%, 41.80%, 47.51%。控制重要混杂因素后, 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并严格实施与疫情前加权屏幕屈光时间负向关联(调整OR=0.60~0.77, P值均<0.05);家长陪伴孩子时使用电子屏幕的频率高、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有规定但实施不严格与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和疫情期间加权屏幕屈光时间增加正向关联(调整OR=1.18~1.80, P值均<0.05)。  结论  城市学前儿童疫情前后电子屏幕用眼时长均过长。学龄前儿童视屏行为的控制措施中, 应注重家庭内部的电子屏幕使用管理和父母自身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索构建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评估能力指标并确定指标权重,为针对家长进行儿童伤害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邀请中国24位伤害预防、儿童保健等领域专家参与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咨询结果筛选并确定最终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  结果  最终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由0,1~2,3~5,6~11和12~17岁5个分量表构成,每个分量表都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层次分析法得到一级指标权重:“环境”为0.28,“产品”为0.16,“行为与技能”为0.31,“心理”为0.25。“环境”“产品”和“行为与技能”对应二级指标中权重最高的均是“水域”;“心理”对应的5个二级指标权重排前3位的是“家庭氛围”“教养方式”和“情绪管理”,权重都在0.2以上。  结论  经专家咨询构建的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完整,且家长的监护行为与技能是伤害预防监护的评估重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现有研究中关于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的内容进行分析,为开发适用于中国儿童的伤害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Medline、Springer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的相关研究,从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和所用评估工具的信效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结果  共纳入文献47篇,纳入研究中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调查,以通过量表或问卷开展的定量调查为主。评估内容包括家长的儿童伤害预防知信行(44篇)和家庭环境安全性(3篇),评估对象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定量调查中,8篇研究验证了所用评估工具的信效度,信度检验指标包括重测信度和Cronbach α系数,效度指标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  结论  现有研究中缺乏适用于中国儿童及家长的儿童伤害预防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工具,今后开发相应评估工具时应考虑不同儿童年龄段特点、不同伤害类型以及信效度问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二类疫苗集中采购的基础性政策,揭示疫苗采购的主要程序与核心要素,以期提出优化建议。方法: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词频统计与共现网络构建,结合对比分析法,总结各省份二类疫苗采购的共性与差异。结果:我国二类疫苗集中采购程序包括规划、遴选、执行,共涉及采购目录、采购公告、疫苗接收与购入等17个核心要素。其中,集中采购周期以1年为主,疫苗报价大部分参考各省份的价格水平,定标时主要采取评审模式。结论:各省份二类疫苗集中采购程序与框架一致,采购环境趋于公开、规范,应完善二类疫苗监测与评价、深化遴选标准、健全评审人才队伍等,促进我国二类疫苗采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5.
提取《新针灸学》《经络腧穴学》中穴位名称、主治病症信息,基于复杂网络建立穴-症网络,分析两者穴位数量、相互关联程度及主治规律变化,借助拓扑学数据解释变化原因,为传统针灸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具体思路和方法。共纳入《新针灸学》386穴、773种症状、形成152163个穴位配伍对,《经络腧穴学》403穴、253种症状、28755个穴位配伍对。两本教材的穴-症网络存在丰富的差异性,其所载的病症结构化程度随医学知识的更新而提升。《新针灸学》模型具有更加典型的小世界效应,或因其以病症为主要分类手段的优势体现。两本教材穴位定位与主治方面发生许多变化,学科发展、时代背景等方面是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分析大气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暴露对北京、西安、武汉和广州市等地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上述城市5家医院的急诊和门诊资料、大气污染物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SO2浓度与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关系,采用Meta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到合并效应值。  结果  纳入总急诊和门诊人次分别为411 277和4 935 282人次。北京、西安、武汉和广州市等地的SO2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5、30.1、30.5和15.0 μg/m3。SO2对急诊和门诊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单日滞后效应逐日递减,且在滞后3 d失去统计学意义。滞后0~2 d影响最大,SO2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和门诊分别增加3.44%(95% CI:1.65%~5.26%)和1.32%(95% CI:0.45%~2.20%)。SO2对每日急诊和门诊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均呈近似线性,但在高浓度段有变平缓的趋势。此外,SO2引起的急诊和门诊人群归因分值分别为6.80%(95% CI:2.20%~11.10%)和2.84%(95% CI:0.98%~4.64%)。  结论  中国城市SO2短期暴露可增加医院急诊和门诊的就诊风险,应加强SO2污染防治并修订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调研血液透析机内部超滤控制装置故障发生情况及特点,分析原因规范其维护保养。方法:对上海市82家血液净化中心(室)的3 664台透析设备超滤故障进行调研,分析故障发生特点,找出超滤故障和超滤偏差发生原因。从执行透析设备自检程序、制定透析设备维护管理制度、掌握超滤控制装置结构部件误差和其他人为因素4个方面制定血液透析机超滤故障解决方案。结果:在82家血液净化中心(室)的3664台透析机中,超滤故障1 692台(次),其中使用年限>5年的"平衡腔+超滤泵"类故障率最高,占比31.21%。血液透析机临床使用管理制度缺失、透析机日常消毒疏忽和专职透析临床工程师配置不足是超滤故障和超滤偏差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室)应定期进行透析设备超滤控制装置的维护检查,规范血液透析机使用管理,严格细致的维护保养,配备专职透析临床工程师,保障血液透析机超滤控制装置日常运作的精准性和稳定性,确保透析患者获得最佳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  探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简称HIV/AIDS) 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队列设计,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招募接受ART的HIV/AIDS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2021年7月进行队列随访,采集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糖尿病判定标准为符合其中任意一项:HbA1c≥6.5%或最近1次FPG≥7.0 mmol/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分析纳入3 647例基线未患糖尿病的HIV/AIDS,平均年龄为42(36, 49)岁,男性占比51.4%,抗HCV IgG阳性率为21.5%,HIV感染确证平均时间为12.1(9.3, 14.6)年,ART平均时间为9.3(7.6, 12.2)年。糖尿病3年累积发病率为6.0%,其中HbA1c≥6.5%发病率为2.5%,FPG≥ 7.0 mmol/L发病率为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年龄≥50岁、男性、HCV合并感染、基线TG升高、基线HIV病毒载量≥50 copies/mL和基线ART药物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与糖尿病发病均呈正相关(均有P<0.05)。  结论  德宏州HIV/AIDS糖尿病累积发病率较高,应对该人群针对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糖尿病累积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10.
The dissemination of carbapenem-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i (CRGNB)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 CRGNB isolates are usually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or pandrug-resistant, resulting in limited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high mortality. A multidisciplinary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 covering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fection control, and guideline methodology experts jointly developed the presen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based on best available scientific evidence to address the clinical issues regarding laboratory testing, antimicrobial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CRGNB infections. This guideline focuses on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les (CRE),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 and 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 Sixteen clinical question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nslated into research questions using PICO (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and outcomes) format to collect and synthesize relevant evidence to inform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 approach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vidence, benefit and risk profile of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s and formulate recommendations or suggestions. Evidence extracted from systematic reviews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was considered preferentially for treatment-related clinical questions. Observational studies, non-controlled studies, and expert opinions were considered as supplementary evidence in the absence of RCTs. The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was classified as strong or conditional (weak). The evidence informing recommendations derives from studies worldwide, while th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combined the Chinese experience. The target audience of this guideline is clinician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s involved in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