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08年4月26日—6月11日,对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以重量法计算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对其部分元素浓度进行测定。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采用富集因子分析颗粒物中金属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沙尘天气发生时阿拉善盟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出现相应的峰值,其远高于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平均值(P0.05);北京大气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天气高于非沙尘天气(P0.05),而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北京和阿拉善盟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阿拉善盟大气PM10中常量元素(K、Ca、Na、Mg)和污染元素(Pb、Cr、Cd、As)的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P0.05),PM2.5中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北京大气PM10中Cd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元素浓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大气PM2.5中Pb、As、Cd、K、Na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中Cr、Ca、Mg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富集因子分析法显示,两个采样点富集因子大于1小于10的元素有Na、Mg、Cr,富集因子大于10的元素有Ca、Pb、As。结论沙尘天气时大气PM2.5和PM10的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其中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时也有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污染元素Pb、As容易在粒径较小的PM2.5中聚集,并且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可能与沙尘天气无关联。  相似文献   
72.
关注中国大气灰霾(PM2.5)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新常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2014年3月的最新估计认为[1],全球2012年由于大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约七百万人,占全球总死亡的八分之一,这一数字比早前其公布的数据高出近一倍,并认为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 the world ’s largest single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WHO认为目前大气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40%)、脑卒中(40%)、慢性阻塞性肺病(11%)、肺癌(6%)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3%)等5种。  相似文献   
73.
全球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照明(light emitting diode,LED)产业在近十年来快速发展.随着LED的光效不断提升,原本用于通用照明领域的LED,在医疗领域也有着多元化发展.人们逐渐关注LED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光生物安全性及生物效应.人们评估LED产品的安全性,开拓生物医疗领域,以利用LED的生物效益提高生活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长期生活在不同污染程度地区的成人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将来开展更为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8年10月,在北京市选取污染程度相对严重的某城区和相对洁净的某郊区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4所和3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共计9 052名成人),使用国际标准化问卷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环境状况公报、环境保护局和统计年鉴等了解研究该地区近5年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城、郊区成人(居住时间2年及以上)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和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郊区相比,城区成人的持续性咳痰(3.06%vs.2.43%,P<0.05)和哮喘样症状(0.65%vs.0.31%,P<0.01)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相对较高,而气短的年龄标准化发生率则相对较低(0.75%vs.1.12%,P<0.05),其他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在两区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提示大气污染物对成人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长期效应,其具体作用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初步了解皖北农村地区常用燃料(沼气,秸秆,煤以及液化石油气)对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SO2、NO2和CO)的影响。方法 于2010年在皖北某地农村选择20户有独立厨房,且其结构、大小、通风情况和炉灶位置大致相同的住户,其中使用液化石油气、秸秆、沼气和煤(蜂窝煤)的各5户。使用Radiello被动式气体采样器连续采集...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某铜冶炼厂对周边居住儿童血铅及其他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方法 2010年11-12月期间以某铜冶炼厂为固定点源,在与其距离0~5 km、5~10 km、>10 km处分别选取1~2所小学,以6~11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80名儿童(其中男童38人,女童42人)的静脉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用德尔菲(Delphi)法征求全国专家意见,改进住宿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指标体系,使之适应全国应用的需要.方法 对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78位专家进行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根据指标重要性得分的均值大小筛选指标并确定其权重.结果 专家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的平均年限为(21.08±5.78)年,平均权威系数C<,r>为0.89±0.07.两轮咨询的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8.72%(77/78)和100.00%(77/77),平均反馈时间分别为(8.49±4.48)d、(5.86±2.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0,P<0.01).两轮咨询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26(X2=723.63,P<0.01),0.32(X2=635.65,P<0.01),经卡方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住宿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共包括3项一级指标(卫生管理、卫生设施设备、卫生操作要求)和36项二级指标,3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35、0.34、0.31.结论 Delphi法可用于大范围专家意见咨询,解决住宿场所卫生量化分级评分表指标体系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施了以公共卫生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教学,历时5周.在综合教学中,组织了跨学科的教学指导组,学生10人左右为一学习小组,自主发现并确定相关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写出研究报告并交流.实践证明,教学过程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达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9.
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是作为食品添加剂[1-2],这已经得到了国际食品卫生及食品添加剂主管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等的批准,其中美国FDA在2002年认可TiO2为安全物质,对人体并无伤害.中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也已正式公布TiO2可用于食品着色剂(GB25577-2010、GB2760-2007),并详细规定了TiO2的适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据,以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人数为因变量,通过平滑函数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以及大气污染物水平、气象因素对表观温度的混杂作用,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该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该城区2004—2008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 664人,其中男性3 559人(53.41%),女性3 105人(46.59%),75岁以上4043人(60.67%)。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基本呈现"U"字型,日均表观温度在高温时的上升及在低温时的下降均会造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增多;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上升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202%(95%CI:0.123%~2.293%),男性为0.279%(-1.210%~1.790%),女性为1.807%(0.238%~3.401%);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下降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687%(0.623%~2.740%),男性为2.619%(1.197%~4.021%),女性为1.764%(0.189%~3.314%)。结论不同分层的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不同,低温比高温的影响大,低温时表观温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