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0篇
  免费   1683篇
  国内免费   603篇
耳鼻咽喉   61篇
儿科学   87篇
妇产科学   162篇
基础医学   713篇
口腔科学   76篇
临床医学   1144篇
内科学   652篇
皮肤病学   129篇
神经病学   308篇
特种医学   313篇
外科学   886篇
综合类   185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183篇
眼科学   213篇
药学   1276篇
  22篇
中国医学   517篇
肿瘤学   33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336篇
  2022年   636篇
  2021年   866篇
  2020年   651篇
  2019年   427篇
  2018年   449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11篇
  2014年   933篇
  2013年   929篇
  2012年   1223篇
  2011年   1316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55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我国≥40岁吸烟人群烟草依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广泛开展戒烟干预提供科学数据。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个监测点,以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40岁居民吸烟和烟草依赖的相关变量。应用复杂抽样加权估计我国≥40岁现在吸烟和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烟草依赖率及其95%CI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现在吸烟者22 380人,现在每日吸烟者19 999人。≥40岁现在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1.1%(29.3%~32.9%),其中男性为32.0%(30.2%~33.9%),高于女性17.6%(13.4%~21.7%);乡村为32.7%(30.2%~35.2%),高于城镇;40~59岁年龄组重度烟草依赖率较高,为33.3%(31.3%~35.2%)。≥40岁现在每日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率为35.0%(33.0%~37.0%),男性为35.8%(33.8%~37.8%),女性为22.0%(16.8%~27.2%)。在现在吸烟人群和每日吸烟人群中,文化程度越低,重度烟草依赖率越高;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18岁及以后开始吸烟者;有慢性呼吸道症状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明显高于无症状吸烟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非患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吸烟者的重度烟草依赖率略低于非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中部和东部地区、40~59岁年龄组、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生产运输和商业服务职业、文化程度低、18岁以前开始吸烟者患重度烟草依赖的风险高。结论 我国≥40岁吸烟人群的重度烟草依赖水平较高,戒烟干预服务客观需求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戒烟干预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2.
单纯腭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非综合征型单纯腭裂(NSCPO)占50%。NSCPO是受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与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SCL/P)不同,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的与NSCPO相关的常见遗传变异相对较少。本文对NSCPO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根据现有研究证据将已发现的NSCPO候选基因分为研究证据比较充分的候选基因、具备一定研究证据的候选基因和现有研究证据较少的候选基因三类,展望了表观遗传学研究、新一代测序技术、交互作用分析在NSCPO病因探索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展病因学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联。方法 201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25~64岁常住人群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IPAQ-L)评估居民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居民环境步行量表简表(NEWS-A)评价社区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结果 苏州市居民过去1周总体力活动水平M=3 610.42 MET-min/w,以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为主,交通、家务及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居民的总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522,95%CI:0.329~0.830),场所设施多样性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701,95%CI:0.492~0.999),步行和自行车道设施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603,95%CI:1.004~2.559);交通安全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OR=0.642,95%CI:0.416~0.990);住宅密度与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OR=1.001,95%CI:1.000~1.002);此外,社区美观与舒适的主观感知程度越高,工作、交通、家务及总体力活动水平越高(OR=1.889,95%CI:1.176~3.033;OR=1.671,95%CI:1.120~2.495;OR=1.775,95%CI:1.143~2.756;OR=1.593,95%CI1.079~2.350)。结论 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提高社区的美观和舒适程度对于增加居民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遗传风险评分,制订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100615例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信息的样本,根据前期课题组发表的19个遗传变异构建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19。以55岁且吸烟剂量30包/年人群的5年绝对发病风险为参考届值,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分别计算不同遗传风险人群5年肺癌绝对发病风险随年龄和吸烟剂量的变化趋势,并绘制5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布图,从而判断不同遗传风险人群达到参考界值时的理论年龄或吸烟剂量。根据上述结果给出不同遗传风险人群参加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具体建议。结果CKB队列中55岁吸烟者,当吸烟量为30包/年时,5年内发生肺癌的绝对风险为0.67%。在吸烟者中,随着遗传风险增加,其5年绝对发病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高遗传风险人群应降低筛查起始年龄,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若保持筛查起始年龄55岁不变,则应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降低吸烟剂量标准;不管累积吸烟剂量为多少,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都应纳入肺癌筛查。在非吸烟者中,高遗传风险人群同样具备筛查价值,建议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从62岁起进行肺癌筛查,而对于遗传风险最低的5%人群,当年龄达到74岁时才可达到参考届值。结论对于不同遗传风险的个体,可采用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对于高遗传风险的吸烟者可减小肺癌筛查起始年龄或吸烟剂量,而我国高遗传风险的非吸烟者同样具备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55.
中国国家出生队列建设背景和设计简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生活行为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育龄人口生殖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快速增加的由辅助生殖技术(ART)孕育的子代的远期健康状况亟待评估。因此,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亟需从妊娠期、围产期的死亡和严重疾病表型逐渐向全生命周期和全疾病谱拓展。为了满足这样的研究需求,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hina National Birth Cohort)建设,计划以家庭为单位,招募3万个自然妊娠家庭和3万个ART家庭的人群,并对夫妻双方以及孕育的子代开展长期随访,收集夫妻和子代的环境暴露、生殖生育、精神心理、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暴露数据。同时采集外周血、尿液、脐血、卵泡液和精浆、精子等多种类型的生物样本。该出生队列对于我国妇幼健康和生殖医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支撑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即是对国家出生队列的建设概况和基本设计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生命早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子代近期和远期健康的影响以及系统评价和比较辅助生殖受孕和自然受孕人群的妊娠结局和子代健康相关结局。方法 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NBC)研究是一项覆盖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多中心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6年,CNBC项目陆续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所医院启动,以家庭为单位纳入研究对象,并在辅助生殖治疗前、胚胎移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以及出生后第42天、6个月、12个月、36个月多个时点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结果 截至2020年6月,CNBC共纳入27 044个辅助生殖受孕家庭,29 589个自然受孕家庭,CNBC的研究人群中绝大部分为城市居民。在辅助生殖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65.5%和63.7%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3.83±5.52)和(32.38±4.67)岁;女方83.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8%,饮酒率为2.1%。在自然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81.5%和86.5%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2.06±5.09)和(30.40±4.27)岁,女方67.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1%,饮酒率为2.2%。不同地区的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基线特征均有差异。结论 CNBC的建立将为研究生命早期遗传、环境因素、遗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相关因素对出生后子代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7.
58.
毛帅  赵艾  张健  王美辰  王颜  孟丽苹  李婷  张玉梅 《卫生研究》2021,(2):242-249,255
目的探究中国八城市老年人能量、蛋白质摄入水平与肌肉衰减症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年的"中国城市成年人群膳食与健康关系研究"。采用立意抽样和多阶段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65岁及以上研究对象427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法获得调查对象膳食摄入情况并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蛋白质摄入。使用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按照能量摄入水平分为4组:Q1(<1197.6 kcal/d)、Q2(1197.6~1531.4 kacl/d)、Q3(1531.4~1984.1 kcal/d)、Q4(≥1984.1 kacl/d);使用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按照蛋白质摄入水平分为4组:Q1(<36.8 g/d)、Q2(36.8~50.4 g/d)、Q3(50.4~68.6 g/d)、Q4(≥68.6 g/d)。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使用手持握力计测量骨骼肌力量,四米步速测试测量骨骼肌功能。根据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的标准评价调查人群的骨骼肌健康现状。结果与Q1组相比,能量摄入水平较高的Q2~Q4组的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步速以及肌肉衰减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Q1组相比,蛋白质摄入Q2组具有较大的握力(β=0.12,95%CI 0.03~0.21,P=0.009)和较快的步速(β=0.20,95%CI 0.07~0.34,P=0.003)。结论膳食蛋白质摄入水平与中国老年人握力及步速存在关联,但与肌肉衰减症检出率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分析青春期前生活方式对儿童血压偏高检出率和新发率影响的累积作用,为儿童血压偏高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在福建省厦门市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青春期发育研究队列,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二、三年级女生和三、四年级男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随访2年,选择2017和2019年数据完整的1 3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2017年基线调查结果评估青春期前生活方式状况。根据2019年血压水平进行血压偏高检出率和新发率的判定。调整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对血压偏高新发率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  结果  2017和2019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3.3%,血压偏高新发率为18.9%。具备健康生活方式的儿童血压偏高新发率和检出率偏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因素越多,血压偏高检出率的风险越小(P < 0.05)。与满足0~2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学生相比,满足4~5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低(OR=0.52, 95%CI=0.30~0.90),血压偏高新发率低(RR=0.60,95%CI=0.29~1.22)。其中,超重肥胖学生血压偏高检出率风险明显更低(OR=0.29, 95%CI=0.10~0.81)。  结论  儿童青春期前生活方式对血压偏高检出率具有累积作用,维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偏高风险具有积极作用,超重肥胖儿童采取综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联合作用对儿童新发血压偏高的影响,为探索防控儿童血压偏高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厦门市青春期发育队列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基线和2019年随访时身高、体重和血压数据完整的1 313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身高增长幅度与超重肥胖的联合作用对儿童血压偏高的影响。  结果  1 313名小学生基线时(2017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为25.2%;随访2年后,未发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有19.7%的儿童新发了血压偏高,男生血压偏高新发率为23.4%,女生为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睡眠时间、水果、蔬菜、含糖饮料及肉制品摄入情况后,总体及男生身高增长高水平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新发的风险高于身高增长低水平非超重肥胖组(总体:RR=2.41,95%CI=1.44~4.04;男生:RR=2.69,95%CI=1.45~5.02);女生身高增长低水平联合超重肥胖组血压偏高检出率也显著增加(RR=4.47,95%CI=1.45~13.75)。  结论  身高增长幅度较高和超重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发病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男生中。在青春期身高突增前对儿童进行肥胖的预防和干预可能有益于降低儿童期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