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调查海尔曼螺杆菌(Hh)感染的致病性和致病特点。方法:对992例胃镜受检者进行Hh的形态学和生化检测方法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观察Hp对常规抗Hh药物的反应。结果:992名受检者中Hh阳性者20例,15例有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均为慢性胃炎表现;病理检查见所有Hh感染者均有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9例见中性粒细胞浸润(9/20),6例见淋巴滤泡形成(6/20),炎症程度总体上较Hp感染轻;Hh主要定植于胃窦;20例中尿素酶试验阳性者14例,其中9例弱阳性,12例阳性者三联治疗后10例细菌消失;另有2名未经任何治疗Hh自然消失。结论:Hh的致病性远弱于Hp,尿素酶活性低,主要引起胃窦部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自愈或易于用常规抗Hp药物根除。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慢性胃炎 ( CG)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痞胀”等范畴。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大。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未完全阐明。 1 983年澳大利亚学者 Marshall和 Warren首次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 Hp) ,并认为该菌可能是 CG的病原菌。这为 CG的病因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年的研究已证实 Hp是 CG的主要致病因子 ,为其病因学和治疗学带来了新概念。但目前西医对 CG,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仍缺乏特殊的有效疗法。近十年来中医界对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  相似文献   
13.
华支睾吸虫病的逆行胰胆管造影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华支睾吸虫病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的62例作为诊断观察组,其中47例伴梗阻性黄疸者行EST,为EST组;同期行ERCP检查的1283例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为诊断对照组;同期34例因单纯华支睾吸虫性梗阻性黄疸手术者为外科手术组。结果6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全部有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而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无一出现此征象。EST组治疗后1~2周,胆总管平均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GT均明显降低。EST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EST组需输血人数、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却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对临床怀疑华支睾吸虫病的患者,如果传统方法不能确诊,应行ERCP检查,其影像学特征是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同时可抽吸胆汁检测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对出现梗阻性黄疸者,EST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gastrointestina1 dysfunction and fail-ure,GIDF)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种严重疾病和器官损伤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研究GIDF的监测和处理成为防治危重患者MODS/MOF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关于GIDF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诊断和综合评价标准,也无人提出过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5.
Zhi F  Jiang B  Liu S  Zhou D  Wan Tm  Pan D  Wang L  Zhou D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80-181
目的:观察结肠平坦型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学的关系,同时对比剥离切除与高频电灼的效果。方法:高频电灼组(A组)37例,剥离切除组(B组)34例,检查为单人操作法,检查中发现结肠平坦型病变者,放大图像观察,靛胭脂染色后,对腺管开口进行Pit分型,A组活检后用高频电探头的除病灶,B组行剥离切除后将切下的标本送组织学检查。结果:(1)71例病人,炎性和增生性病变腺管开口以PitⅡ型为主,腺瘤以ⅢL,Ⅳ型为主,有癌变者以Ⅳ、Ⅴ型为主,病变越接近肿瘤,Pit分型越高。(2)两组的病灶数,分布,息肉类型、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高频电灼组活检的21例腺瘤未发现恶变,而剥离切除组的20例腺瘤中4例发现恶性病变(均为腺癌)。结论:(1)病变越接近肿瘤,腺管开口Pit分型越高。(2)平坦型病变剥离切除与高频电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能发现残留病灶,可再次切除,避免癌病变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细胞增殖周期失控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肿瘤的恶性增生从生物学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肿瘤细胞的“不灭性”,即细胞凋亡障碍;二是细胞增殖失控,程序发生紊乱,致使增殖速度超常加快。这两方面均已成为肿瘤发生发展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脾虚证大鼠组织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胃泌素(Gas)及生长抑素(SST)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观察了实验脾虚证发生过程中组织Gas、SST含量的变化,并用四君子汤反证。结果脾虚时组织中Gas含量低下,SST含量增高。经四君子汤预防和治疗的脾虚大鼠,Gas及SST水平紊乱的状态得以明显的改善.明显优于脾虚自然恢复大鼠。结果初步表明,组织中Gas、SST水平紊乱是导致脾失健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大肠平坦型病变和凹陷型病变。近年来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在国外已获广泛应用,可以发现大肠微小病变和早期大肠癌。应用腺管开口分型方法可以预测肿瘤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据此可确定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或分片粘膜剥离术将肿瘤切除,抑或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我国的胃肠内镜医疗界,应广泛开展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以早期发现大肠病变,提高我国大肠癌的内镜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Ⅴ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转化生长因子-α对胃癌细胞周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已受到重视 ,研究正不断深入。转化生长因子 α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alpha,TGFα)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尤为密切[1,2 ] :在炎症、损伤修复中 ,可促多种上皮组织增殖、使细胞发生转化 ,具有潜在的致癌危险 ;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有较高表达 ;许多肿瘤细胞自分泌TGFα,加速肿瘤自身的增殖。探索TGFα促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目的旨在探索TGFα在胃癌细胞周期进程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细胞培养与处理胃癌SGC790 1细胞 (本研究所存 )用含 10 %小牛血清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